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43篇
化学   554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56篇
综合类   20篇
数学   129篇
物理学   25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张志琪  章竹君 《化学学报》1987,45(3):239-243
基于固定化染料吸收光谱的原理,本文研究了将染料指示剂固定于阴离子交换膜上而制成的光导纤维pH传感器.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固定化作用引起了染料pKa值的变化,也引起了吸收波长的位移,所提出的六个传感器可用于pH1.6-11.0范围内不同区间的pH测量.对传感器的响应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2.
天然水中痕量铜的荧光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苯胺基-1-萘磺酸(ANS)可作为蛋白质研究的荧光探针[1~3],ANS与可溶性的聚乙烯亚胺在微酸性溶液中以缔合物的形式结合,产生强烈的荧光并使ANS在水中的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分别产生红移和紫移,斯托克斯位移减小.当有痕量铜存在时,聚乙烯亚胺将与铜离子键合成聚合阳离子,它同ANS阴离子生成离子对后,由于ANS微环境极性的增强,导致荧光熄灭[4],利用这一性质将水中痕量和超痕量的铜用巯基棉分离富集后进行测定,获得了满意结果,铜的检测下限为4.7ppb,对5至100ppb含量范围内铜的测定,相对标准偏不大于2.0%。  相似文献   
993.
杨顺楷  曾本秀  章壮游 《色谱》1988,6(4):217-220
在以酶催化为本质的甾体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研究中,建立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一直是发酵化学领域面临的挑战性课题。过去十多年来HPLC技术的快速进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范例,特别是反相HPLC技术在这方面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定量检测手段,日益为人们瞩目。  相似文献   
994.
Eu3+配合物掺杂聚合物的制备与光谱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噻吩甲酰三氟丙酮(2-thenoyltrifluoroacetone , TTFA), 六氟乙酰丙酮(hexafluoro- acetylacetone, HFA)和甲基联苯甲酰(dibenzoylmethide, DBM) 分别为配体合成了Eu3+的三种β-二酮类配合物Eu(TTFA)3、Eu(HFA)3和 Eu(DBM)3,以及掺杂这三种配合物的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并用分光光度计对它们的荧光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配合物中Eu(TTFA)3荧光强度最强,并分析了其原因,发现能级匹配、配体取代基、配体结构对称性等均对配合物发光效率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比对,证明了TTFA是Eu3+发红色荧光的优良配体.进一步研究还发现,Eu(TTFA)3掺杂PMMA中稀土离子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均随掺杂浓度(质量分数为0.08~0.5)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95.
进口浓度对水力旋流器颗粒分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力旋流器内液固多相流动的固体颗粒运动进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探讨了进口颗粒浓度对采用水力旋流器进行高炉污泥颗粒分级的影响。液固多相流动的数值模拟证实,固体颗粒在水力旋流器内的径向沉降速度近似与颗粒粒径的平方成正比。实验给出了不同进口浓度的颗粒分级效率曲线。本文的实验结果、数值模拟结果以及颗粒离心沉降的理论分析都表明,进口浓度对水力旋流器内高炉污泥的颗粒分级影响不大,该结果诠释了在高炉污泥脱锌操作所考虑的颗粒浓度范围内为什么低浓度下水力旋流器颗粒分级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较高浓度下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6.
梁佳  高明  陈露  王东民  章立新 《计算物理》2021,38(3):313-323
采用单组分多相的伪势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大小液滴粒径比为1.5的情况下,对大液滴竖直撞击壁面上静止小液滴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亲水与超疏水壁面上大液滴竖直碰撞小液滴的过程,得到液滴铺展因子和相对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增大We数会使液滴的铺展因子增大,铺展直径变大,相对高度减小;并且随着We数的增加,在超疏水表面,液滴在铺展过程中底部会出现空腔,空腔大小随着We数增大而增加;此外,We数增加到107.35时,液滴发生了断裂。  相似文献   
997.
The synthesis and chemistry of polycyclic cage compounds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1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area has dealt with caybocyclic cage compoun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ynthesis and chemistry of heterocyclic cage compounds have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Recently, we have accomplished the synthesis of a series of oxa-cage compounds and performed the 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of these oxa-cage compounds.2 As part of a program that involves the synthesis,chemistry and applications of heterocyclic cage compounds we report here the synthesis of heterocyclic cage compounds 1-12. We also wish to report the applications of compounds 7-12 on the π-facial selectivities. Studies on the cation-binding properties of compounds 1 and 2 and other oxa-cages are undertaken.  相似文献   
998.
乙酰胆碱和胆碱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正华  章竹君  范文哲 《化学学报》1998,56(12):1207-1213
将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氧化酶及进行换能反应的luminol和Cu^2^+分别固定在多孔玻璃和离子交换剂的柱中,组成流动注射式胆碱和乙酰胆碱化学发光传感器,让传感器分子识别反应和换能反应在各自最佳pH值下进行。这一新型生物传感器优化了发光量子产率,避免了在传感元件上直接发光所产生的散射干扰。测定乙酰胆碱和胆碱的线性范围达到1~1000pmol,检测限为500fmol,每次测定时间为2min,寿命为6个月,已用于鼠脑及人血清中乙酰胆碱和胆碱的测定。  相似文献   
999.
章谚  张存中  吴锋 《化学研究》2006,17(1):47-50
制备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和涂层次数的SnO2-Sb2O3/Ti电极,研究了不同电极涂层的氧化物组成,涂层表面形貌和阳极电势窗口及其三者的内在关系,考察了不同制备工艺条件的电极对电催化高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30℃是电极最佳的热处理温度,涂层次数增加为30次时,电极具有高的阳极电势窗口,同时能降低高铁氧化还原反应的超电势,更真实的展现高铁电化学生成的热力学原貌.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了影响Fe(OH)3进行酸式电离反应的因素,在多种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的NaOH浓溶液中采用SnO2-Sb2O3/Ti电极,研究FeO24-/FeO-2体系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参数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证实该体系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碱溶液浓度范围为12~14 mol/L,最佳温度范围为295~315 K.阐明了在实验条件下FeO24-/FeO-2氧化还原体系中存在由FeO:-/FeO-2构成的氧化还原电对,而FeO24-不直接与FeO-2构成氧化还原电对;并给出了FeO24-/FeO-2氧化还原体系的Latimer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