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294篇
化学   492篇
晶体学   21篇
力学   37篇
综合类   28篇
数学   158篇
物理学   54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索氏提取法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提取纺织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以强阴离子交换固相萃取(SPE)小柱净化本底杂质并富集待测物,建立了纺织品中10余种PAEs环境激素的同时测定方法。采用的固相萃取条件为:5 mL正己烷活化、3 mL异辛烷淋洗、2 mL含15%乙酸乙酯的正己烷溶液洗脱。SPE能有效地对提取液进行富集浓缩,同时对纺织物提取液中的杂质净化效果突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在5~100 mg/kg 添加水平,PAEs各化合物的回收率为86.3%~102.7%,相对标准偏差(RSD)一般小于5%。检测的10余种PAEs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丙酯(DPr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A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的方法检出限小于1mg/kg,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与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74 mg/kg和1.55 mg/kg。  相似文献   
992.
微量元素医学精要Ⅰ.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和体内平衡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本文综述了微量元素的各种生理作用及其在体内的平衡与健康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体内元素平衡及其与健康的关系;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健康的关系;锌缺乏症,碘缺乏症;铁缺乏症;儿童铅中毒,铝中毒。  相似文献   
993.
含铁煤热解过程中HCN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煤中矿物质和外加含铁化合物对氮氧化物主要前驱体之一HCN在热解过程中的释放具有重要的作用。使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程序升温过程中Ar气氛下的神东、平朔和常村原煤以及相应的脱灰煤、浸渍法加铁煤和沉淀法加铁煤的热解实验,重点研究了HCN释放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煤中的矿物质和外加铁对HCN释放的作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的变质程度,变质程度越低的煤影响越明显;矿物质和含铁化合物的作用主要出现在升温时挥发分释放的过程,并且因添加方式不同以及煤种不同而对HCN的形成与释放具有不同的作用规律;沉淀法添加的铁在变质程度较低的煤中分散效果较好,对HCN生成量的减少作用明显。同时热解反应温度、煤样粒度和恒温阶段停留时间的长短对HCN释放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4.
手足口病是在东南亚,特别是在中国大规模频繁爆发的疾病,柯萨奇病毒A16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是引起感染的主要致病病原体,其中EV71感染不仅造成轻症病例,还能造成重症和死亡病例,也是在我国目前的主要致病原。目前我国已有EV71灭活疫苗上市,但疫苗本身存在一定程度风险且不能预防所有的手足口病。当前对于感染仅仅可以使用一些常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进行支持性治疗。本文针对目前引起手足口病的EV71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合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治疗人手足口病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本研究利用石墨烯(rGO)与3,4-乙烯二氧噻吩(EDOT)单体芳香环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采用脉冲恒电位一步法制备了聚3,4-乙烯二氧噻吩石墨烯(PEDOT-rGO)复合膜,将纳米镍(NiNPs)电沉积在此复合膜(PEDOT-rGO)表面,制备了NiNPs/PEDOT-rGO修饰玻碳电极(NiNPs/PEDOT-rGO/GCE),研究了此修饰电极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此NiNPs/PEDOT-rGO/GCE可以作为无酶传感器实现对葡萄糖的检测.本方法稳定性高,选择性好,线性范围宽(2μmol/L~58 mmol/L),检出限低至0.7μmol/L,可以用于对葡萄糖的快速、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996.
铈基催化剂因其优异的储放氧能力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催化反应.铈基材料作为催化剂在CH_3SH(甲硫醇)分解反应中的应用也因其产物简单、易处理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纳米二氧化铈在CH_3SH催化分解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然而催化剂却在很短时间内快速失活.为进一步提高铈基氧化物的稳定性,我们通过引入稀土元素对氧化铈催化剂进行改性,结果发现其稳定性明显提高;同时催化剂稳定性与氧空位数量有关,氧空位数量越多,催化剂越稳定.然而,目前关于氧空位对催化CH_3SH分解反应的具体作用,CH_3SH在铈基材料上的失活机理以及氧物种与催化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氧空位对提高催化稳定性的贡献并揭示催化行为与氧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微波辅助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一系列杂原子(Zr,Y)掺杂的铈基催化剂CeO_2,Ce_(1-x)Z_rxO_2,Ce_(1-x)Y_xO_2-δ(x=0.25,0.50,0.75,1.00),通过考察锆、钇杂原子价态和离子半径对CH_3SH催化分解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来探索铈基催化剂中氧空位的作用及氧物种与催化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氧物种与催化行为之间的关系可包括两类:(1)表面晶格氧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2)体相晶格氧迁移与催化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催化性能和表征结果表明,铈基氧化物中表面晶格氧对CH_3SH催化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e_(0.75)Zr_(0.25)O_2在CH_3SH的催化分解中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这是由于Ce_(0.75)Zr_(0.25)O_2有更多的表面晶格氧、活性氧物种及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Ce_(0.75)Y_(0.25)O_2-δ也表现出更好的催化稳定性,这是由于催化剂中有更多的氧空位,它们会促进体相晶格氧迁移到催化剂表面以补充表面晶格氧.此外,Ce与杂原子之间化学价差极大地影响着表面晶格氧含量以及催化剂中体相氧的迁移率,进而影响铈基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7.
由于银纳米簇的尺寸接近电子的费米能级,其能级不连续而发生能带分裂。通过与光的相互作用,能级之间发生不连续的电子跃迁,使银纳米簇表现出强烈的荧光性质。银纳米簇凭借其易合成、荧光量子产率高、可调荧光发射波长(从可见光区到近红外区)、光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势在生物成像及生物检测等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关于银纳米簇的研究,详述了其在这两方面的以下几个部分的应用研究进展:DNA调控或标记的银纳米簇的生物成像、有其他金属掺杂的银纳米簇的生物成像、以蛋白为模板合成的银纳米簇的生物成像、利用银纳米簇的荧光特性对生物酶、蛋白、肽、氨基酸、基因、DNA、腺苷、细菌以及抗菌活性等的检测,并对银纳米簇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8.
苦菜的不同部位中13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苦菜的不同部位(根,茎,叶,花)中矿物元素(Ca, Mg, K, Na, Cu, Zn, Mn, Cr, Co, Ni, Fe, Pb和Cd)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苦菜中13种金属元素在各部位中的加合量(μg·g-1)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叶(77 213.72)>花(47 927.15)> 杆 (42 280.99 )>根(28 131.18)。人体必需的生理上较重要的微量元素Zn, Fe, Mn, Cu等含量均较高。另外, 样品中亦检出微量有毒元素铅和镉。  相似文献   
999.
在甲醇溶液中, 还原希夫碱HL[N-(2-吡啶甲基)-L-丝氨酸]与CuCl2·2H2O以摩尔比1∶1反应, 得到1个新的中性单核铜配合物[CuLCl(H2O)](Ⅰ).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 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电喷雾质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 在该配合物中还原希夫碱以三齿双螯合环配位到中心铜离子, 同时氯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也参与配位, 形成1个具有四方锥构型的五配位铜(Ⅱ)配合物, 该配合物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配合物Ⅰ能有效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和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TCPTP), IC50值分别为0.32和0.45 μmol/L.  相似文献   
1000.
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建立了SnO2以及不同比例Ru掺杂的SnO2超胞模型,在对其进行几何优化后计算了Sn1-xRuxO2(x=0,1/16,1/12,1/8,1/6,1/4,1/2)半导体的电子结构,并讨论了其晶格参数、电荷密度、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包括分态密度)等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后,晶格参数随掺杂量的增加线性减小,与实验值的偏差在4%以内;掺杂后,在费米能级处可以提供更多的填充电子,使得电子跃迁至导带更容易,固溶体的导电性增强。为Sn1-xRuxO2固溶体电极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