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化学   308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105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112篇
物理学   30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741.
本文通过从头算HF/6-31G(d)方法,对Schiff4-(2-羟基苯基)-亚氨基-戊-2-酮 进行了理论研究,提供了该化合物两种互变异构体的几何构型参数、电子结构、IR光谱性 、偶极矩数据,并借助热、动力学手段,分析了两种互变异构体的异构平衡过程。计算结果表明:(1)从几何构型、电子 结构和相对能量的角度考虑,由于较强的分子内氢键作用和较大的共轭体系,亚胺烯醇式更为稳定。(2)从分子极性的角度考虑,烯胺酮式具有较大的偶极矩,其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有利形成晶体,因而烯胺酮式以晶体的形式存在。(3)由烯胺酮式向亚胺烯醇式转化的互变异构反应是热力学自发反应,但受到较大活化能的控制,是一个动力学稳定体系。分析了极性溶剂存在的互变异构反应是热力学自发反应,但受到较大活化能的控制,是一个动力学稳定体系。分析了极性溶剂存在将有利于反应发生且标题化合物以亚胺烯醇式存在于极性溶剂中的作用。以上结论均与实验研究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42.
采用体积排斥色谱法(SEC)/示差折光指数(RI)/ -聚(α-甲基苯乙烯-异戊二烯)二嵌段共聚物的溶液性质直角激光光散射(RALLS)/示差粘度(DV)三检测联用技术,在THF为溶剂、25℃的条件下表征了聚(α-甲基苯乙烯-异戊二烯)(PαMS-PI)二嵌段共聚物;计算得到了PαMS-PI分子的无扰尺寸A为0.0778nm.mol  相似文献   
743.
具有二个焦点的二次系统极限环的分布与个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平光 《数学学报》2001,44(1):37-44
本文证明了具有二个焦点的二次系统必在其中一个焦点外围至多有一个极限环这一猜想.从而得到具有二个焦点的二次系统之极限环必是(O,i)或(1,i)分布(i= 0, 1, 2,).  相似文献   
744.
环保制冷剂表面张力的预估方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表面张力是有沸腾和凝结的换热计算必不可少的物性参数,作为制冷剂替代物,HFC和HCFC物质的表面张力数据对于制冷空调设备的设计十分重要。本文应用对比态原理和重正化群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HFC和HCFC物质表面张力的预估方程,可以在广阔的温度范围内高精度地再现实验数据,计算精度可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并与国际上现有的关联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45.
分析了气相声速与理想气体比定压热容的热力学关系,用超声变程干涉仪测定了1,1,1,2,3,3,3-七氟丙烷(HFC-227ea)的 72组气相声速值,温度范围 273-333 K,压力范围 26-315 kPa,测量不确定度小于 0.05%。根据这些实验数据,确定了HFC-227ea的理想气体比定压热容和声速第二维里系数,并分别拟合得到了与温度的函数,理想气体比定压热容的不确定度小于 0.5%.使用方阱势能模型导出了 HFC-227ea的第二维里系数,并与文献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46.
段宝兴  张波  李肇基 《中国物理》2007,16(12):3754-3759
A new super-junction 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OSFET (LDMOST) structure is designed with n-type charge compensation layer embedded in the p$^{ - }$-substrate near the drain to suppress substrate-assisted depletion effect that results from the compensating charges imbalance between the pillars in the n-type buried layer. A high electric field peak is introduced in the surface by the pn junction between the p$^{ - }$-substrate and n-type buried layer, which given rise to a more uniform surfac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by modulation effect. The effect of reduced bulk field (REBULF) i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vertical breakdown voltage by reducing the high bulk electric field around the drain. The new structure features high breakdown voltage, low on-resistance and charges balance in the drift region due to n-type buried layer.  相似文献   
747.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题实质上是中药有效化学成分(ECC)的研究.得出了下列一些研究结果,1.提出了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思路即以中药中TE的存在状态为核心,以中药中TE和有机成分(OC)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来开展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工作.2.根据中医药理论,运用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论以及贝塔朗菲定律.以大量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配位化学学说”。其核心是:(1)中药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可以是OC,也可能是TE;(2)中药中的ECC更有可能是二者的配合反应所形成的配合物.3.在中药中OC和TE的相互配合反应中.即改变了TE的存在在状态后.发现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变化的规律性:(1)有的配合物具有原来二种成分的生物活性;(2)有的配合物则可提高某一成分的生物活性或降低其毒副作用;(3)有的配合物测产生二者所不具备的新的生物活性;(4)TE的生物利用度均有所提高.4.从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有较好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配合物.为新型配合物中药新药的研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新方向.新方法.5.采用了配位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把pH电位法和计算机平衡模拟技术相结合,为中药ECC和中药TE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48.
水溶性丙烯酸聚合物的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水溶性丙烯酸聚合物的改性及其在涂料、胶粘剂、敏感性水凝胶、皮革涂饰剂等方面的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749.
层状双羟基复合金属氧化物薄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层状双羟基复合金属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薄膜已在膜催化、金属防腐蚀涂层及光、电、磁器件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近年来LDHs薄膜的研究工作,总结了LDHs薄膜的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LDHs薄膜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50.
负载型 Au基催化剂在工业过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如催化加氢/脱氢过程、精细化学品合成、能源催化转化及环境保护等过程,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Au基催化剂活性物种或活性中心基本由纳米粒子或化合物构成,但在应用过程中因 Ostwald熟化效应或粒子迁移作用,尤其是高温高压等苛刻反应条件下,均随应用时间延长从小尺寸粒子逐渐长为大粒子,造成活性降低或完全失活,这也是负载型催化剂失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因成本、稀缺等特性,负载型 Au催化剂的烧结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素.除可通过载体改性、助剂和官能团配位稳定等方法来延缓其失活过程外,对已烧结催化剂的高效、快捷和绿色的再分散/再生过程也具有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意义.活性炭载 Au催化剂(Au/AC)广泛应用于乙炔氢氯化反应中,以期替代高毒性的汞基催化剂,但在反应过程中因高活性的 Au3+物种易被还原而形成 Au0物种进而烧结导致失活;如新鲜 Au/AC催化剂表面的 Au粒子尺寸为1-2 nm,经乙炔氢氯化反应后变为33 nm左右;随之在453 K、0.1 MPa、乙炔体积空速(GHSV)为600 h-1、氯化氢与乙炔摩尔比为1.1的反应条件下,乙炔转化率从81.8%降至11.2%.如何有效对大粒子 Au再分散/再生可为其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有研究表明,气相 CH3I在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中明显改变 Au/AC表面的 Au粒子尺寸;或采用浓盐酸或王水也可将烧结的 Au/AC催化剂进行再分散/再生.但已有的 Au基催化剂再分散/再生过程均伴随着强酸、强氧化或高毒性在分散剂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后续处理有明显的局限性,且再分散机理尚不明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文采用系列卤代烃(碘代烃、溴代烃和氯代烃)对烧结的 Au/AC进行再分散/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常压条件下 CHI3可以快捷高效地对烧结 Au/AC催化剂进行再分散/再生,具有最优的再分散性能;通过对系列碘代烃 C-I键的解离能分析,发现 C-I解离能越低越有利于大粒子 Au的再分散.同时,溴代烃和氯代烃对烧结的 Au/AC催化剂也具有再分散能力,但比碘代烃的再分散效率低. C-X键的解离能与再分散效率有高相关性,即 C-X键的解离能越低越有利于 Au的再分散.总体上,三类卤代烃再分散效率高低顺序为 C-I>C-Br>C-Cl.进而,通过不同分散过程中 Au粒子分散状态推测了卤代烃对 Au粒子的再分散机理,即卤代烃先在 Au粒子表面化学吸附,然后 C-X键解离,形成 Au-X物种,小粒子 Au在 AC表面聚集并稳定,最后形成高分散 Au粒子(粒径<1 nm)催化剂.以乙炔氢氯化反应考察了再生 Au/AC催化剂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上乙炔转化率可达79.4%,基本恢复至初始水平,且该方法可对失活催化剂进行多次高效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