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1篇 |
免费 | 92篇 |
国内免费 | 9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71篇 |
晶体学 | 4篇 |
力学 | 19篇 |
综合类 | 24篇 |
数学 | 67篇 |
物理学 | 18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微波辐照2,6-二(2′-咪唑啉-2′-基)吡啶的合成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波辐射和无催化剂条件下,由吡啶-2,6-二甲酸与乙二胺反应合成了2,6-二(2′-咪唑啉-2′-基)吡啶,并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熔点分析测试技术对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考察了反应溶剂、反应物比及微波辐射功率。结果表明,不同溶剂对反应产物和副产物的比例有明显影响,最佳溶剂为乙二醇,最佳反应条件为:原料摩尔比1:2.7,微波功率450W,辐射时间65min,温度130℃,总收率71.2%。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黏度测定了其与DNA的相互作用,测得键合常数Kb=(9.60±0.05)×104L/mol,较常见的键合常数小。推测化合物与DNA可能是以氢键作用与DNA沟面结合。 相似文献
42.
设计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利用XRD,XPS,TPR,EXAFS等技术,系统研究了CuCl/γ-Al2O3上的NO脱除反应过程。结果发现,CuCl/γ-Al2O3样品暴露在空气中,表面被部分氧化生成CuCl2及CuO等,在高温处理和反应过程中,造成样品表面氯的损失,同时生成更多的CuO,因而得新还原处理后测活性时,得到高分散的金属铜,使样品的NO分解活性提高,但由于NO对低价铜有很强的氧化作用,NO 相似文献
43.
44.
红外光谱研究PEO基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氧化乙烯(PEO)为聚合物基体, 双三氟甲基磺酸亚酰胺锂(LiTFSI)为锂盐, 加入不同量的离子液体(BMIMPF6)为增塑剂, 制备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 运用发射FTIR光谱技术实时监测所制备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随温度的变化. 结合FTIR透射光谱\, SEM和XRD的研究结果分析了离子液体对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并初步提出离子导电增强机制. 相似文献
45.
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与双酚A型聚碳酸酯(PC)为基体、氧化铝(Al2O3)作为导热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BT/PC/Al_2O_3导热复合材料,采用亚磷酸三苯酯(TPPi)作为酯交换反应抑制剂调节材料中树脂基体的相态结构,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激光导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及力学性能测试仪等对材料中的酯交换反应、导热性能、相态结构、结晶参数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TPPi的加入可有效抑制体系中酯交换反应的发生,使PBT/PC共混物的相态结构改变,进而对填料的分布状态产生影响.当PBT/PC配比为1/1时,向其中加入1 wt%的TPPi可使体系的相态结构趋向于形成双连续相态结构,并有效提升材料的导热系数;在该体系中加入60 wt%的Al_2O_3后,材料的导热系数达到0.89 W/(m·K),相对于未加入TPPi的相同体系提升了13%.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治疗指导中的应用。方法对63例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经循证护理,分别于6个月和12个月追踪HPV清除率。结果 63例经循证护理的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HPV清除率分别为41.3%(26/63)和58.7%(37/63);42例对照组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HPV清除率分别为28.6%(12/42)和58.7%(17/42)。结论对慢性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缩短了宫颈炎治愈时间并提高HPV清除率。 相似文献
48.
49.
研究了经L-y半胱氨酸修饰后的碳点(CDs)-荧光素(FAM)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建立了测定阿司匹林(ASP)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λex=330 nm下,于p H 7.0的Tris-HCl缓冲液中,CDs与FAM反应5 min后能发生有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能量供体CDs将能量转移到受体FAM,使FAM的荧光显著增强,而ASP的加入可有效猝灭FAM的荧光,且ASP浓度在1.0~150.0μg/m L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猝灭值ΔI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基于此建立了测定ASP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达0.33μg/m L(3δ/k,n=11),回收率为97.1%~10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4.6%(n=6)。常见的无机离子以及与ASP同类型的药物对测定影响较小,方法的选择性较好。 相似文献
50.
土壤胡敏酸的^13C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敏酸(HA)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其结构性质与土壤形成和肥力特性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土壤化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NMR是研究HA结构的有效手段。自Bar-ton和Schnitzer(1963)首次用~1H NMR研究土壤有机质以来,国外已先后应用~1H、~(13)C NMR和CP-MAS-~(13)C NMR等对土壤及其它来源的HA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国内,这方面研究还刚刚开始。本文应用~(13)C NMR方法对东北几种主要耕作土壤以及泥炭和猪粪的HA进行了结构表征,为土壤腐殖酸化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