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36篇 |
晶体学 | 16篇 |
力学 | 46篇 |
综合类 | 13篇 |
数学 | 62篇 |
物理学 | 1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种形成尾翼型聚能侵彻体新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尾翼可以提高聚能侵彻体的飞行稳定性,如何形成有一定规律性的尾翼在聚能侵彻体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药型罩上粘附隔板,利用隔板改变爆轰波波阵面的结构形状,使药型罩上的爆轰压力发生规律变化,从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形,最终形成带有尾翼的聚能侵彻体,这是一种新的形成尾翼的方法。从药型罩微元压垮速度变化和药型罩表面爆轰压力变化的角度出发,对新方法形成尾翼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合理设计隔板的几何尺寸对该方法形成尾翼型聚能侵彻体进行试验,试验回收到了带有尾翼的聚能侵彻体,说明新方法形成尾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2.
73.
损伤弹性材料的有效模量及本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了微裂纹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随机熔断丝网络(Randomfusenetwork)作为模型,模拟了脆性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其有效模量随损伤的演变行为,并考察了系统含损伤的本构关系。发现在损伤初期,有效模量和损伤具有线性下降关系;而在后期,由于损伤局部化,有效模量迅速下降,提出了一个有效模量随损伤变化的非线性关系。讨论了利用网络模型来研究材料含损伤本构关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74.
套管磨损三维表面形貌恢复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CWT-1000型套管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套管摩擦磨损试验,研究深井、超深井中"冲击-滑动"复合磨损对套管磨损行为的影响,采用三维表面形貌测试仪、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在不同载荷条件下套管磨损表面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在此基础上对套管磨损表面进行了三维恢复并计算套管磨损表面的主要形貌参数,探讨了套管磨损表面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套管的磨损性能与载荷有关;在不同载荷条件下,套管磨损表面的三维形貌具有不同特点,且主要的表面形貌参数与载荷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证明了三维形貌分析方法能够真实反映套管磨损表面的情况;当冲击载荷和频率不大时,套管的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兼有粘着磨损,随着冲击载荷和频率增加,套管磨损表面出现明显粘着剥落和疲劳剥落迹象,并出现疲劳裂纹扩展和连通,套管的磨损机制向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转化,磨损趋向严重. 相似文献
75.
在GaAs吸收带边附近, 利用磁光Kerr效应测量了(Ga,Mn)As和p-GaAs样品的电流诱导Kerr旋转谱和反射谱, 两者都呈现出Lorentz曲线形状. 电流诱导Kerr旋转角和反射率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Kerr角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反射率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关系. (Ga,Mn)As的Kerr旋转角比p-GaAs的大了一个数量级, 这说明Mn原子的掺杂使得电流诱导的自旋极化增强. 另外, 还测量了温度和入射光偏振方向对电流诱导Kerr旋转谱和反射谱的影响. 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 Kerr谱和反射谱均向长波方向移动, 这与GaAs带边随温度的变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6.
感应耦合等离子刻蚀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感应耦合等离子体的刻蚀机理,对影响刻蚀的两个重要参数及先进的硅刻蚀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影响刻蚀效果的参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刻蚀出了20μm深,2μm宽的谐振器结构,得到了最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