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化学   227篇
综合类   3篇
物理学   1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杨频 《化学通报》1989,(7):52-55
六十年代中期发展了讨论化学反应性的两类理论模型:一个是支配协同反应的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另一个是强调反应分子某些特殊轨道起主要作用的普遍化的微扰理论(Genetalized Pettutbation Theory),前者很快被引入我国各类结构化学教材;后者则至今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其实这一理论在讨论化学反应性上的阶值并不低于前者。在此简要介绍这个理论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2.
表柔比星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增殖很快肿瘤的药物.应用紫外、荧光、园二色、黏度、循环伏安等方法研究了表柔比星及表柔比星-Fe2+体系与DNA的作用.结果发现,在pH=7.4时表柔比星可与Fe2+形成稳定体系,加入DNA后表柔比星-Fe2+体系的紫外吸收明显降低.Scatchard图表明,表柔比星-Fe2+体系对溴化乙锭(EB)与DNA的结合为竞争性抑制,同时此体系可使DNA-EB体系荧光偏振度增大,使DNA的热变性温度(tm)上升,黏度增大.循环伏安法表明,DNA的加入使得表柔比星及表柔比星-Fe2+体系的式量电位正移.园二色谱法表明,随着表柔比星-Fe2+体系的加入,DNA碱基间作用能迅速减弱.综合以上结果得出:表柔比星及表柔比星-Fe2+体系与DNA之间均为嵌插作用,而且表柔比星-Fe2+体系具有比单纯表柔比星更好的嵌插效果.这些结果可为合理改善药效、降低抗癌药物毒性和设计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
表柔比星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快速增殖肿瘤的药物。本文应用紫外、荧光、圆二色、黏度、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表柔比星-Mg2+体系与DNA的作用。结果发现:在pH=7.4时,表柔比星可与Mg2+形成稳定体系。加入DNA后表柔比星-Mg2+体系的紫外吸收明显降低;Scatchard图表明表柔比星-Mg2+体系对溴化乙锭(EB)与DNA的结合为竞争性抑制;同时此体系可使DNA-EB体系荧光偏振度增大;使DNA的热变性温度(Tm)上升;黏度增大;凝胶电泳表明表柔比星-Mg2+体系对pBR322DNA有非常好的切割活性;圆二色谱法表明随着表柔比星-Mg2+体系的加入,DNA碱基间作用能迅速减弱,二级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综上所述:表柔比星-Mg2+体系与DNA之间为嵌插作用;且表柔比星-Mg2+体系具有更好的切割活性。这些结果,可为合理改善药效和设计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25.
在计算钛(Ⅲ)—氯络离子DSPF微扰d能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乙烯聚合的钛催化作用机理。对不同构型的钛(Ⅲ)—氯络离子的催化活性进行了讨论,预示缺位四方单锥构型应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对载体化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的高活性,提出了一个链式多核钛原子簇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26.
通过荧光法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2种抗癌新药: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分别应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理论公式计算了它们的结合常数等,进而分别计算了它们的热力学函数.首先,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核酸与药物作用属于氢键和/或Van der Waals力;其次,即使是核酸类生物大分子其与药物的作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公式的计算结果仍符合等效性规律;第三,本文对这些猝灭图、双倒数图、生成常数、和热力学数据的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获得的图谱和数值显示更为合理.因而我们建议,即使在研究受体-底物的荧光猝灭反应时,采用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可以获得更符合实际的结果.结合以前的类似结果,我们指出:对于任何生物大分子和活性小分子(含金属离子)之间由给体-受体作用所导致的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效应,均可应用我们导出的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定名其为广义的荧光猝灭方程.  相似文献   
27.
考察研究了丹参主要有效成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在不同酸性介质中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均有很宽的 p H发光范围 ( p H=1- 11)。在 p H=2 - 3时 ,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荧光发射最强。在强酸 ( 5mol/L HCl)和强碱 ( 2 mol/L Na OH)介质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的荧光均被显著猝灭 ,同时荧光光谱发生明显蓝移。表明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在强酸强碱下分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为它们的药理及其理化性质等的研究提供了分子结构信息等的依据  相似文献   
28.
本文研究了二正丁基邻菲咯啉二氯锡(Ⅳ)(n-Bu)2SnCl2(phen)与单核苷酸(Nu)在近生理pH水溶液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 二正丁基邻菲咯啉二氯锡(Ⅳ)的一个顺氯原子被单核苷酸取代, 得到了(n-Bu)2Sn(phen)(Nu)Cl型混配新配合物,单核苷酸以磷酸根氧原子与锡(Ⅳ)键合, 并给出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29.
The binding of Palmatine hydrochloride to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was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Cu2+ and Zn2+, with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d ultra-violet spectrum.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2+ and Zn2+ don′t influence the first binding constant of Palmatine to BSA and the binding site of it to BSA. But Cu2+ has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ffect on sensitive fluorescence of medicine binding to BSA.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组成和物相分析证明按Roy和Okarfor的方法所合成的不是RE(PMBP)3而是RE(PMBP)3·HPMBP络合物。我们提出一种合成RE(PMBP)3络合物的新方法,井用此法合成了45种稀土与HPMBP的固体络合物,对它们进行了组成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等研究,其中有30种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