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7篇
  免费   925篇
  国内免费   1255篇
化学   2472篇
晶体学   106篇
力学   428篇
综合类   181篇
数学   810篇
物理学   213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177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4年   3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01.
本文研究了磺甲基酚醛树脂(SMP)在无盐和外加盐的水溶液中的荧光光谱.证实了生色团在主链上的聚电解质SMP分子间激基缔合物的形成.探讨用SMP分子间激基缔合物荧光作为研究SMP分子形态变化探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02.
In this paper an equation of motion is presented for a general thick viscoelastic plate,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shear deformation, extrusion deformation and rotatory inertia. This equation is the generalization of equations of motion for the corresponding thick elastic plate, and it can be degenerated into several types of equations for various special cases.  相似文献   
903.
本文从协同学原理出发探讨气功锻炼“三要素”的协同效应,论述了“调心、阔息和调身”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并从有机体各子系统自组织功能出发,论述了气功锻炼时有机体身心的协同效应,探讨气功锻炼时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身心相互作用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904.
连续时间LQ控制主要本征对的算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首先提出了离散时间LQ控制的本征值方程当△t→0时怎样退化成为连续时间LQ控制的本征值方程.在建立了分离出的n阶连续时间的本征值方程,并保证了其本征值必定都在左半平面后,本文提出计算其最靠近于虚轴的若干个本征对,可以通过Ae=eA的矩阵变换.Ae的本征值全在单位圆之内.本征向量不变,至于本征值则只要做一次对数运算就可以求得原阵的本征值.Ae阵的最接近于单位圆的若干个本征对的算法,可以通过共轭子空间迭代解解决之.  相似文献   
905.
含介晶单元的反应性增韧剂改性环氧树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既含聚乙二醇醚(PEG)柔性链、又含刚性液晶结构单元的活性增韧促进剂(LCEUPEG),对其促进环氧树脂/双氰双胺体系的固化反应活性、反应机制;增韧剂的用量与动态力学性能、冲击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CEUPEG对E-51/dicy固化体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的降低固化反应活化能及固化反应温度;改性体系的冲击强度较单纯的E-51/dicy体系提高3~7倍;模量较未增韧体系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06.
经典力学中的哈密顿正则变换所涉及的4个母函数F1(q,Q),F2(q,P),F3(p,P),F4(p,Q)和4种正则变量q,p,Q,P之间所有的关系,可以由7个基本关系式经线性变换而得到,这些变换是勒让德变换,变换是由32个8×8的变换矩阵来实现的,而这32个矩阵以4:1的关系与具有8个群元的D4点群同态。热力学中的4个状态函数G(P,T),H(P,S),U(V,S),F(V,T)和4个热力学变量P,V,T,S之间的变换关系恰好与正则变换关系相同。热力学状态方程是源于宏观测量的实验结果的概括,而哈密顿正则变换是经典力学的理论性总结,它们的群表示是相同的,即它们的数学结构是相同的, 这种共性表明热力学变换是一维哈密顿正则变换的实例。  相似文献   
907.
铜(Ⅰ,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温、有关配体存在下,利用金属铜粉和过氧化苯甲酰的氧化加成配位反应合成了四种铜(Ⅱ)配合物(配体分别为联吡啶、双二苯基膦乙烷、2-氨基吡啶、苯并咪唑)。同时又利用双齿有机膦配体(dppm=双二苯基膦甲烷,dppe=双二苯基膦乙烷,dppp=双二苯基膦丙烷,dppb=双二苯基膦丁烷)和金属铜盐的还原取代反应合成了四种一价铜(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经X射线四圆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由直接法和Fourier合成方法解出。利用电子光谱等手段研究了氧化加成配位和还原取代配位反应的机理。初步建立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合成铜(Ⅰ,Ⅱ)配合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08.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测定肌苷口服液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迎迎  孙发山  王磊  张玉奎 《色谱》1997,15(1):60-61
介绍了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测定肌苷口服液含量的方法。实验是将肌苷口服液直接进样,以硼酸-硼酸盐为缓冲溶液。实验的回收率为95.0%~99.8%,相关系数0.9985,精密度的变异系数小于5%。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909.
Crystal Si were implan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C+ from 1011 to 1017 cm-2 at an energy of 50 keV. β-SiC precipitates were formed by thermal annealing at 1050 ℃ for 1 h and porous structures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chemical anodization.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ultraviolet, the samples, with C+ dose ≥1015 cm-2 have intense blue emission which is stronger than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intensity of reference porous silicon (PS), and increases as C+ dose increases; the samples with C+ dose ≤1014 cm-2 show similar PL spectra to those of PS. The blue peak intensity in PL spectra is correlated with the TO phonon absorption strength of β-SiC in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shows that the blue peak is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microstructures. Because porous β-SiC is nanometer in siz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blue light emission.  相似文献   
910.
本文利用耐温性能较好的主链上含有多个配位原子(N,O)能成膜的直链高分子杂环联苯聚醚酮(PEK),带酚酞侧基的聚醚砜(PES-C)和两种聚酰亚胺(PCK和PIK)为载体固载PdCl~2,制备了高分子固载钯催化剂。研究了它们在烯丙基溴的常压羰基化反应和1-辛烯的常压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的制备方法、Pd含量、溶剂和高分子的主链结构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催化剂Pd-PEK(Ⅰ) (Pd wt%=0.22%)和Pd-PES-C(Ⅱ)(Pd wt%=0.28%)在温和的条件下对上述两反应都表现出了很高的催化活性。在极低的Pd含量(Pd wt%=0.04%)时,催化剂Pd-PES-C(Ⅲ)显示出了特别高的初活性,TOF~m~a~x分别达345mol CO/mol Pd·min和493mol H~2/mol Pd·min。实验结果表明制备方法等因素对催化剂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