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77篇
化学   147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34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68篇
物理学   1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以吗啉(C4H9NO)为主要模板剂,以少量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为辅助模板剂合成了SAPO -34分子筛,并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等手段对 合成的SAPO-34分子筛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TEAOH在导向生成SAPO-34分子筛骨架过程中 表现活跃,占据了较多的平衡骨架负电荷的位置,而吗啉主要起到填充分子筛孔道的作用. 用 TEAOH-C4H9NO复合模板剂合成的SAPO-34分子筛,其晶粒远小于单用吗啉模板剂合成的 分子筛.  相似文献   
62.
高精度激光倾角测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乐开端  曹建安  周翔  张文定 《光子学报》2004,33(9):1108-1110
本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激光电子二维倾角测量技术,该技术利用液体表面多次光反射,将倾角变化转换成激光光斑的位移,并通过多次光学反射实现光学放大,从而实现了倾角和倾角变化的高精度测量.利用本技术实现的倾角测量仪器具有测量精度高、体积小等优点,经过标定试验系统测量精度达到2.5″.高精度激光电子二维倾角测量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水坝安全监测工程、各种建筑和检测领域.  相似文献   
63.
怀菊花中微量铁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怀菊花中微量元素铁含量的可行性,怀菊花的药理功效、食用营养价值与微量元素含量可能存在的关系,根据铁离子与特定显色剂显色产生可见吸收,采用混合酸y(HNO3):V(HClO4)=4+1对怀菊花样品湿法消化处理,在pH2~9的溶液中试剂与铁生成稳定的橙色络合物,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怀菊花中微量元素铁含量。结果表明,所选的怀菊花中铁含量303.9~337.9μg/g,加标回收率为90.2%~100.6%。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干扰离子少,测量快速、结果准确度和灵敏度高,易推广和 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64.
为掌握灵活运行条件下燃煤发电机组动态特性,通过融合传统机理建模与数据建模方法,建立了亚临界机组协调系统模型.模型基础构架通过机理分析构建,针对宽负荷下机理模型中部分环节非线性程度高、建模难度大,采用极限学习机进行辅助建模.以某660 MW亚临界机组为例,利用稳态运行数据数据训练获得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燃料系数、汽轮机系数...  相似文献   
65.
为了克服常规固相反应制备NiS2耗时耗能的缺陷,采用固态杂化微波加热技术,以Ni粉与S粉为起始原料成功合成了单相NiS2,将反应时间从数天缩短为30 min,基本确定了适宜的微波加热反应温度.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拉曼光谱对产物的结构、组份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6.
建立了一种超高效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水中苦味酸及其降解产物苦氨酸的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HILIC亲水作用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Waters)分离,用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检测。地表水样品经过0.2 μm滤膜过滤之后即可直接进样,加标回收率达89%~107%;废水样品通过固相萃取(SPE)净化后进样分析,加标回收率达72%~101%。方法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9%~14.7%。本方法对苦味酸和苦氨酸的检出限分别为0.1 μg/L和0.3 μg/L。此方法快速、准确,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样品前处理方法简便易行,适用于地表水、废水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67.
在马鹿茸活性多肽结构与功能研究基础上, 从新鲜梅花鹿茸中分离纯化了活性单体多肽, 确定了其化学结构, 并与马鹿茸多肽进行结构与活性比较. 利用离子交换层析、 凝胶过滤层析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等生物化学技术, 从梅花鹿茸中分离得到1个新多肽, SDS-PAGE电泳显示为一条带, HPLC图谱为单一峰, MALDI-TOF MS给出该多肽的精确分子量为3263.4, 其等电点pI=8.15. 一级结构研究表明, 该多肽是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直链多肽, 不含半胱氨酸, 富含缬氨酸、 赖氨酸、 亮氨酸和甘氨酸, 氨基酸序列为VLSATDKTNVLAAWGKVGGNAPAFGAEALERM. 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该多肽可促进原代培养的表皮细胞和软骨细胞增殖, 也能刺激NIH3T3成纤维细胞株的分裂. 梅花鹿茸多肽与马鹿茸多肽在结构上均为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直链多肽, 但第5, 8, 11和30位氨基酸残基不同. 2种多肽结构上的变化并未影响其促细胞增殖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8.
基于乙烯或氢气的吸气式旋转爆轰发动机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氢气的旋转爆轰发动机研究较多,而碳氢燃料与空气混合较为困难,导致基于乙烯的旋转爆轰发动机燃烧技术难度很高.使用宽视野范围的可视化燃烧室观察旋转爆轰波的研究在国内尚未开展.在同一燃烧室内进一步开展了乙烯或氢气的吸气式旋转爆轰实验,来流总温为283~284 K,燃烧室壁面有140°石英玻璃观察窗,便于观察旋转爆轰波运动过程.空筒燃烧室爆轰环腔外径为100 mm,轴向长度为151 mm.燃料通过150个直径0.8 mm圆柱孔进入燃烧室,空气通过喉部1 mm宽的收敛扩张环缝流入环腔.高速摄影和低高频压力传感器均验证了旋转爆轰波的存在和速度值.以氢气为燃料的旋转爆轰波速度最高可达理论值的101%,爆轰波增压效应可达40%左右,乙烯旋转爆轰波速度可达理论值的89%.旋转爆轰波结构容易发生变化,不规则.氢气旋转爆轰的维持对燃烧室的结构要求比碳氢燃料要低,比乙烯旋转爆轰波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69.
岩石光谱是岩石物理化学性质、成分和结构的综合体现,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岩石分类研究中。岩石光谱数据具有高维的特征数量,在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训练时,往往会产生维数灾难现象。由于岩石光谱的数据收集困难,这在产生极大的人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收集到的岩石光谱数据往往十分有限。因此如何能够在样本数量较少时,对岩石光谱数据取得较为准确的分类效果成为了如今热门的研究课题。利用辽宁兴城地区的典型岩石光谱数据,基于Python编程语言在训练样本较少的情况下构建了孪生网络分类模型,并以Triplet Loss作为损失函数,实现了3-way-1-shot分类模型,在测试集上取得了97.8%的分类准确率。同时使用了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K-近邻四种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相同训练样本下建立分类模型与之对比,通过绘制学习曲线,验证了这四种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小样本的情况下不具备良好的分类功能。由于将原始光谱数据转化为图片数据之后并不会影响孪生网络模型的分类效果,因此可以将岩石光谱分类问题转化为图像分类的问题,进而使用图像分类的方法和手段。实验结果表明,孪生网络模型在岩石光谱样本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优秀的...  相似文献   
70.
Recently, modifications of charge density wave(CDW) in two-dimensional(2D) show intriguing properties in quasi-2D materials such as layered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Cs). Optical, electrical transport measurements and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uncover the enormous difference on the many-body states when the thickness is reduced down to monolayer. However, the CDW in quasi-one-dimensional(1D) materials like transition metal trichalcogenides(TMTCs) is yet to be explored in low dimension whose mechanism is likely distinct from their quasi-2D counterparts.Here, we report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CDW properties of titanium trisulfide(TiS_3). Two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were observed to decrease from 53 K(103 K) to 46 K(85 K) for the bulk and 15-nm thick nanoribbon, respectively,which arises from the increased fluctuation effect across the chain in the nanoribbon structure, thereby destroying the CDW coherence. It also suggests a strong anisotropy of CDW states in quasi-1D TMT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MDCs.Remarkably, by using back gate of-30 V ~ 70 V in 15-nm device, we can tune the second transition temperature from110 K(at-30 V) to 93 K(at 70 V) owing to the altered electron concentration. Finally, the optical approach through the impinging of laser beams on the sample surface is exploited to manipulate the CDW transition, where the melting of the CDW states shows a strong dependence on the excitation energy.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iS_3 as a promising quasi-1D CDW material and open up a new window for the study of collective phases in TMT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