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8篇 |
免费 | 254篇 |
国内免费 | 29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24篇 |
晶体学 | 11篇 |
力学 | 137篇 |
综合类 | 41篇 |
数学 | 240篇 |
物理学 | 6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62年 | 5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运用分形和小波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负载型聚乙烯催化剂(简称催化剂)表面形态. 采用小波变换模极大(WTMM)法提取了催化剂表面多尺度边缘(细节)图像, 用分形和多重分形方法研究了各尺度边缘图像中边缘点的分布情况, 并用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的多重分形谱法讨论了催化剂边缘点奇异强度的分布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 催化剂的较小尺度边缘图像的分维和多重分形谱可以与催化剂的表面形态和活性进行较好的关联; 高活性催化剂的基于WTMM的多重分形谱的奇异强度跨度更宽, 拥有较多具有较高奇异强度的奇异点. 基于小波和分形对催化剂表面形态的研究, 发挥了小波和分形各自的优点, 为研究物体表面形态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3.
建立了内外墙涂料样品中三种抗冻剂醇类物质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涂料样品经乙醇萃取、离心,上清液进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乙二醇、1,2-丙二醇和丙三醇在20~5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在10~20 mg/kg之间,三个添加水平平均回收率(n=6)在87.3%~93.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0%~6.7%。该方法简单快速、回收率和精密度良好,适用于内外墙涂料中乙二醇、1,2-丙二醇和丙三醇的同时测定。利用气相色谱测定涂料中醇类组分含量,从而可快速鉴定涂料低温稳定性能,达到快速检测筛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4.
125.
为了研究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一锅法合成N-甲基十氢吖啶-1,8-二酮化合物,我们以各类醛(脂肪醛、芳香醛、二醛)、达咪酮或1,3-环己二酮和甲胺为原料,以乙二醇或水为溶剂,经微波辐射,一步反应得到了一系列N-甲基十氢吖啶-1,8-二酮化合物。反应时间从传统热反应的4-5小时缩短至2-10分钟,产率较高(56-95%),并且不需要使用催化剂。该反应后处理方便,只需要简单洗涤,环境友好,为合成此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一元脂肪醛、芳香醛,还适用于芳香二醛,因此可以合成含有一个或两个十氢吖啶结构单元的杂环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6.
四面体手性簇合物CpMo(RCp)WFe(CO)~7(μ~3-S)和CpW(RCp)MoFe(CO)~7 (μ~3- S)的合成及结构表征(R=CO~2Et,COMe,n-B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等瓣置换法,通过M*[(R-Cp)M1(CO)3](R=CO2Et,COMe;M*=Na;R=n-Bu;M*=Li)与CpM2FeCo(CO)8(μ3-S)反应,得到六种环戊二烯配体含有较大取代基的含硫四面体手性簇合物(R-Cp)M1CpM2Fe(CO)7(μ3-S)(I-3:M1=W,M2=Mo,R=CO2Et;Ⅱ:M1=W,M2=Mo,R=COMe;Ⅲ:M1=W,M2=Mo,R=n-Bu;Ⅳ-2:M1=Mo,M2=W,R=CO2Et;V:M1=Mo,M2=W,R=COMe;Ⅵ:M1=Mo,M2=W,R=n-Bu).通过元素分析,IR,1H/13C NMR对合成的簇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27.
磷酸酯类前药与原药相比,不仅能够提高药物靶向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毒副作用,还能掩蔽药物不适气味、提高水溶性从而改善给药途径。含羟基药物的磷酸酯化是该类药物前药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根据中心磷原子的价态和化合物结构进行分类,综述了各种P(Ⅴ)四配位分子、P(Ⅲ)三配位分子和H-亚磷酸酯类化合物作为磷酸酯化试剂在磷酸酯类前药合成方法中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这些磷酸酯类药物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各类磷酸酯化试剂的优势与局限,并结合连续流反应技术应用案例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8.
将超临界法制备的钛副族纳米金属氧化物(TiO2、ZrO2、HfO2)分别与ZSM-5分子筛和石英砂混合得到双功能催化剂(Ti/HZ、Zr/HZ、Hf/HZ)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Ti/Si、Zr/Si、Hf/Si)。研究了金属氧化物的晶体结构、表面氧空位和合成气吸附性能对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双功能催化剂催化CO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功能催化剂可以直接催化合成气制芳烃。金属氧化物表面氧空位浓度、氧空位电子性质和金属氧化物的H/C比(CO和H2吸附量之比)共同决定着金属氧化物表面中间体产物的种类。ZrO2表面的碳氢氧(CHxO*)中间体产物有利于Zr/HZ获得芳烃高选择性(71.15%),而TiO2和HfO2中的CH3*则导致Ti/HZ和Hf/HZ的催化产物CH4选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9.
卟啉类化合物不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而且在分子自组装、生物仿生、电化学、分析化学、催化化学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卟啉因中位取代基的种类、数量和性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因此引起了有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卟啉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物理、化学性质;然后以结构相对简单的四苯基卟啉为对象,讨论了其合成反应机理;接着重点阐述了不对称中位取代卟啉的3种合成方法,即混合缩合法、全合成法和功能化预先形成法;最后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卟啉类化合物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0.
采用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晶薄膜电极,晶型为锐钛矿型。为了提高电极的光电性能,利用聚苯乙烯小球做造孔剂,制备了含有大孔隙的TiO2纳晶薄膜电极,孔径约为200 nm,该电极具有较好的光漫反射性能,更重要的是球形大孔的存在,提高了凝胶电解质在TiO2薄膜电极中的渗透和I3-离子的扩散性能,与不含大孔的TiO2电极相比,电池的短路光电流提高约2 mA·cm-2,光电转换效率提高0.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