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71篇 |
晶体学 | 1篇 |
力学 | 9篇 |
综合类 | 3篇 |
数学 | 25篇 |
物理学 | 7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31.
132.
采用低温燃烧合成技术制备了La1-xSrxCu0.9Fc0.1O2.5-δ(x=0.1-0.4)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差热分析(DTA)技术对粉体的性能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经800℃焙烧的La0.9Sr0.1Cu0.9Fe0.1O2.5-δ粉体的对称性较低,未形成钙钛矿结构,其余La1-xSrxCu0.9Fe0.1O2.5-δ(x=0.2-0.4)粉体为四方钙钛矿结构,晶体结构参数之间满足关系式a=b≈2√2c。DTA结果证明La1-xSrxCu0.9Fe0.1O2.5-δ在800℃以下是热力学稳定的,不会发生分解反应。采用直流四电极法测试了La1-xSrxCu0.9Fe0.1O2.5-δ试样在100-800℃之间的电导率。试样的电导率^ln(σT)与1/T之间呈很好的线性关系,说明La1-xSrxCu0.9Fe0.1O2.5-δ在测试温度范围内服从小极化子导电机制。Sr掺杂量对试样的电导率和电导活化能有着明显的影响,当Sr掺杂量为0.3时,La1-xSrxCu0.9Fe0.1O2.5-δ的电导率最高,电导活化能最小。 相似文献
133.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过渡金属钇(Y)修饰对石墨烯储氢性能的影响。考虑Y原子在石墨烯上易形成团簇,采用B原子掺杂有效阻止了团簇形成。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改性体系稳定、储氢性能优异,可吸附6个H2分子,平均吸附能范围为-0.539到-0.655 eV (per H2),理论上满足理想的氢吸附能范围。经Bader电荷初步计算和基于Y/B/graphene (G)体系吸附H2分子的电子态密度及电荷差分密度图分析得,Y原子与石墨烯间通过电荷转移产生结合,与H2分子则发生典型的Kubas型相互作用。Y原子改变了H2分子与石墨烯基的电荷分布,成为连接两者电子云的桥梁,从而增强了H2分子的吸附能。改性石墨烯体系吸附的均为氢分子,有利于在环境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循环控制,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34.
柠檬酸在D354树脂上的动态交换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35℃下,实验测定了柠檬酸溶液在D354树脂固定床离子交换柱中的穿透曲线,研究了进口浓度、进口流速及柱高对穿透曲线的影响。用简单线性推动力模型描述固定床动态过程,考察了轴向返混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并从穿透曲线回归得到总传质系数,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同时还研究了用强酸顶替法洗脱柠檬酸。 相似文献
135.
为了用酶联法[1]快速分析环境中的氰戊菊酯和氯菊酯,首先必须合成它们的氨基衍生物.本文由4′-硝基苯氧基-3-甲酰基苯、氰化钠和戊菊酰氯经酯化、还原合成了新化合物4′-氨基氰戊菊酯[2];由4′-硝基苯氧基-3-甲酰基苯经NaBH4-C2H5OH还原生成4′-硝基苯氧基-3-苯甲醇,再与二氯菊酰氯起酯化反应生成4′-硝基氯菊酯,经水合肼-RaneyNi还原得新化合物4′-氨基氯菊酯[3],上述两个新型的拟除虫菊酯经1H NMR,IR,MS及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反应方程式见下图1和图2.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13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氧吸附后Pt/Cu(001)表面合金的原子结构和表面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在Pt/Cu(001)-p(2×2)-O表面最稳定结构中,衬底表面原子层不发生再构,氧原子吸附于4重对称的Pt原子谷位,每个氧原子吸附能约为2.303 eV.吸附结构的Cu—O和Pt—O键键长分别为0.202和0.298 nm,氧原子的吸附高度ZCu—O约为0.092 nm.吸附前后Pt/Cu(001)-1ML(monolayer)表面合金的表面功函数分别为4.678和5.355 eV.吸附表面氧原子和衬底的结合主要来自氧原子2p轨道和衬底金属原子d轨道的杂化作用,氧原子吸附形成的表面电子态主要位于费米能级以下约-2.7 eV处. 相似文献
140.
氯化血红素的简便快速分离制备法范俊源,罗一鸣,何顺华(湖南医科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长沙410078)氯化血红素(即1,3,5,8-四甲基-2,4-二乙烯基卟吩-6,7-二丙酸氯化铁),简称血红素。血红素是重要的生化试剂、食用色素、以及制备肝脏机能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