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0篇
  免费   1717篇
  国内免费   2497篇
化学   4602篇
晶体学   135篇
力学   588篇
综合类   324篇
数学   1303篇
物理学   4292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10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562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380篇
  2003年   346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244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251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234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61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7篇
  1976年   10篇
  1965年   14篇
  1963年   11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李仲秋  吴增强  夏兴华 《色谱》2020,38(10):1189-1196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微纳加工技术和微纳尺度物质传输理论的发展,纳通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纳通道包括生物纳通道和人工纳通道,其孔径通常为1~100 nm。在这一尺度下,通道表面与通道内物质之间的作用概率大大增强,使得纳通道表现出许多与宏观体系不同的物质传输特性,例如通道表面电荷与通道内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产生了离子选择性,通道内电化学势的不对称分布产生了离子整流特性,物质传输过程中占据通道产生了阻塞脉冲特性等。纳通道中的这些物质传输特性在传感、分离、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对纳通道进行功能化修饰可以实现门控离子传输;利用亚纳米尺度的通道可以实现单分子传感;利用通道与传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离子、分子、纳米粒子的分离;利用纳通道的离子选择性可以在通道内实现电荷分离,将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光、热、压力、盐差等)高效转化为电能。纳通道技术是化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集合,在解决生物、环境、能源等基本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与纳通道物质传输理论以及纳通道技术应用相关的前沿研究,梳理了纳通道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  相似文献   
852.
王金惠  李亢宗  魏晴霞  李志杰 《色谱》1996,14(2):145-146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ialic acid (SA) in serum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s established. The condition were Sheer C18 , 10μm , column, sulfuric acid solution (pH 3.0) eluent and UV-210 detection. The recovery and detection limit of SA were 99.42% and 0.003 nmol/L respectively. The calibrations curve was linear within the range of 0. 032-3.23 nmol/L. The SA in serum samples of 34 healthy subjects and 92 cancer patients were determined by this method.  相似文献   
853.
李志荣 《大学数学》2006,22(2):100-104
利用普通幂级数发生函数方法,通过对发生函数进行xD算子,得到和式∑k=0^nμ^kf(k)的计算公式,并计算该类和式+  相似文献   
854.
一类微分方程组的非齐次Sturm-Liouville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允许非线性项变号的情况下,利用锥上不动点定理,讨论了一类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的非齐次Sturm-Liouville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得到了至少一个解及正解存在的多个存在性定理.  相似文献   
855.
摘要: 以优化的两步一锅反应法合成了生物金属有机化合物Fe(C5H4-CH2-Trp-OMe)2FcL),通过NMR、HRMS及I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分子结构。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FcL在0.00~0.90 V电位范围内,给出一稳定的、形态良好的氧化还原峰,这归于化合物中Fc/Fc+电对的氧化还原过程。电化学金属离子识别研究显示FcL在过渡金属离子Zn2+和Cu2+的存在下,导致了配体Fc/Fc+式量电位的显著阳极移动,其△E0''对Zn2+和Cu2+分别为342和335 mV,表明了FcL对Zn2+和Cu2+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856.
李学文  徐明曜 《数学进展》2005,34(3):373-374
The term (di)graph is employed to mean that a graph in question is either a directed graph or an undirected graph.The symbol G(p,r)represents the digraph defined by Chao: V(G(p,r))=Zp,E(G(p,r))={(x,y)|x-y∈Hr},where P is a prime,r is a positive divisor of P-1 and Hr is the unique subgroup of order r in Aut(Zp).A Cayley graph (?)=Cay(G,S)is called imprimitive if A=Aut((?))acts imprimitively on V((?)).Let (?)=Cay(G,S)be a connected imprimitive arc-transitive graph on G=Z×Z,B={B0,B1,…,Bp-1}the complete block system of A=Aut((?))on V((?))=G and K the kernel of A on B.Then obviously K≠1.  相似文献   
857.
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船用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配副摩擦磨损试验,应用谐波小波包变换分析了不同磨损状态下的摩擦振动信号.结果表明:谐波小波包变换可提取微弱的摩擦振动特征.当磨损机制为轻微的黏着磨损时,摩擦振动信号的频谱以边频为主,没有明显的固有频率,平均幅值小;当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时,摩擦振动信号的频谱出现较大峰值的固有频率,但仍存在大量的边频,平均幅值变大;当磨损机制以疲劳磨损为主时,摩擦振动信号频谱的固有频率更加明显,边频显著减弱,平均幅值最大.因此,谐波小波包变换可实现微弱摩擦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  相似文献   
858.
膜蒸馏-结晶耦合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有着分离效率高、环保节能和占用空间小等特点,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 领域。综述了膜蒸馏-结晶耦合技术,及其分离原理、特点以及优势,概述了膜蒸馏-结晶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状况,重点介绍膜蒸馏-结晶耦合技术在无机盐溶液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并对膜蒸馏-结晶耦合技术在卤水分离方面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59.
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并用于检测实际水体和牛奶中的环丙沙星(CIP)。为了防止羧基荧光素(FAM)被CIP猝灭,FAM和四甲基罗丹明(TAMRA)分别标记在互补单链DNA(FAM-cDNA)和适配体(TAMRA-APT),通过DNA杂交发生FRET, TAMRA有效猝灭FAM的荧光。CIP加入后,其与FAM-cDNA发生亲和力竞争反应,CIP与TAMRA-APT形成结构更稳定的CIP/TAMRA-APT复合物,使体系FAM的荧光恢复。在优化条件下,本方法对CIP表现出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0.01~1μmol/L,检出限为6 nmol/L;对实际水样和牛奶的加标回收率为90.4%~113.2%,相对标准偏差为1.8%~11%。该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在环境中CIP残留快速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60.
酞菁锌参杂二氧化硅凝胶基质的光谱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溶胶-凝胶技术将四磺化酞菁锌(ZnPcS4)成功地引入到了二氧化硅凝胶基质中,制备了均匀掺杂的有机/无机复合干凝胶。研究ZnPcS4分子在溶胶-凝胶过程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规律以探索其在复合体系中的存在状态。实验表明,在溶胶阶段,随着时间的延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单体的吸收峰强度增大,说明凝胶中酞菁单体的浓度增大;而形成凝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单体的吸收峰强度减小,二聚体的吸收峰强度增大,说明由于体系结构和微化学环境的变化,酞菁分子趋向于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