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化学   324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21篇
物理学   1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O-烷基化对煤中氢键的调控及对热解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O-烷基化的方法对霍林河褐煤进行预处理,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结合热重研究了处理前后煤中氢键的变化规律及热解特性。提出采用煤中高岭土、伊利石等在3690cm-1附近的红外吸收峰作为标准,校正煤的漫反射红外谱图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O-烷基化方法处理霍林河原煤后,其中的氢键数量有明显的减少,但均不能完全消除煤中的氢键;对于各种氢键调控幅度的大小随氢键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调控后煤中的氢键在高温区的热解稳定性增加;经O-烷基化后,煤的热解转化率增加,初始温度降低,热解温区加宽,失重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462.
甲烷部分氧化Ni催化剂及助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考察了不同Ni担载量的Ni/a-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以8%Ni(质量分数)最佳.XRD分析表明,8%Ni催化剂表面NiO颗粒最小.TPR分析表明,催化剂表面主要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NiO,当Ni担载量超过12%时,表面开始出现“游离态”NiO,这部分NiO易使催化剂积碳.添加稀土Ce有利于提高Ni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并对Ce的助剂效应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463.
在加压氧化气氛下研究CaO和SO2 的反应并对该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低温时CaO和SO2 反应的直接产物是CaSO3 ;产物中的CaSO4 是CaSO3 氧化和歧化反应的双重结果。在更高温度 (6 5 0℃ )下发生的是CaO的直接硫酸化反应 ;压力相同时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和转化率增加 ,但存在一最佳的温度为 85 0℃左右。同一温度下 ,随压力的增加 ,CaO的转化率显著增加。包含可变有效扩散系数的未反应核模型 (EUSCModel)能较好地描述加压下CaO的固硫反应过程。在该模型中 ,用于决定反应速率控制步骤的Thiele模数定义为转化率的函数。Thiele模数和转化率的关系表明整个固硫反应过程是动力学和扩散的共同效应 ;计算得出动力学控制和扩散控制下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 43 87kJ·mol-1和 5 6 79kJ·mol-1。  相似文献   
464.
生物质热解、加氢热解及其与煤共热解的热重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在加压热天平上用非等温热重法进行生物质(锯末、稻壳)在N2气氛下的热解和加氢热解研究。考察了升温速率(5~25℃/min)和压力(0.1~7MPa)的影响,求取了热解动力学参数,并研究了生物质与煤在常压N2气下的共热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在400℃左右即完成热解反应,总失重率大于70%(W%,daf.),热解时仅一个峰位于300℃左右;与煤热解行为相同,随升温速率及压力的升高,转化率下降,DTG峰移向高温,但由于热解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氧气的存在对生物质热解TG和DTG的影响远小于煤热解。证明生物质热解以其内部氢对自由基的饱和及分子重排反应为主。生物质热解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处理,主要热解阶段及表现活化能分别为:锯末,267~314℃,69.66kJ/mol;稻壳,283~310℃,53.45kJ/mol;生物质由于与煤的热分解温度相差很大,因而在其共热解过程中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65.
煤质因素对水煤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煤质因素对水煤浆成浆性、流变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水煤浆性质的煤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确定影响水煤浆性质的主要煤质因素,并建立了相关的经验方程。结果表明,与煤成浆性有关的主要煤质因素为煤的碳质量分数、空气平衡水分、可磨性指数以及压汞仪所测煤的比表面积,复相关系数达0.988;与煤浆流变性有关的主要煤质因素为煤的灰分质量分数、煤中可溶矿物离子的溶出量、压汞仪所测煤的孔体积以及煤表面的动电位性质,复相关系数为0.917;与煤浆稳定性有关的主要煤质因素为煤岩显微组分分析中丝质组分的质量分数和煤灰成分分析中SiO2的质量分数,复相关系数为0.779。  相似文献   
466.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O/MgO催化剂,用TPR、XRD、BET、H2(O2)化学吸附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对催化剂在甲烷空气部分氧化与CO2重整耦合制合成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800 ℃焙烧的催化剂中,NiO完全与MgO形成NixMg1-xO固溶体。与低温焙烧的NiO/MgO催化剂相比,虽然NixMg1-xO固溶体催化剂的还原度较低,但可以获得较高的金属分散度和较小的金属粒径,能有效抑制积炭的生成,在反应过程中显示出良好的活性稳定性。对于900 ℃焙烧的催化剂,由于形成了更多难还原的体相固溶体,催化剂的初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467.
煤在含有吡啶的二元溶液中吸附和溶胀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采用WK11模型化合物及ND褐煤和IL烟煤,在含有吡啶的水、环己烷、甲苯双溶液系统中研究其吸附和溶胀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在稀溶液条件下吡啶吸附量和溶胀率都很低,而且即使在很长的反应时间内溶液中的吡啶也不能被全部吸附。这表明虽然由于热力学有利的熵变,吡啶可以断开煤中所有的氢键交联结构而形成新的氢键,但溶剂环境的影响和孔径等因素的扩散限制,也显著影响煤的吡啶吸附量和溶胀行为。在低吡啶浓度时,煤的溶胀率与吸附量无线性关系。在高吡啶浓度时,溶胀率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吡啶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由于吡啶的强抽提作用,一定反应时间后煤和溶剂界面消失。  相似文献   
468.
T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etoposide (VP-16) is investigated using pulse radiolysis technology. The oxidizing mechanism of VP-16 is studied by sodium persulfate, and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is 4.04× 109 L· mol-1 · s-1. The electron-transfer between VP-16 and tyrosine is observed and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is 1.1 - 108 L · mol-1· s-1.  相似文献   
469.
煤的超临界醇萃取脱硫:Ⅱ.碱处理及溶剂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半连续和间歇式反应器中考察了不同的碱处理方式和溶剂组成对煤脱硫的影响。半连续实验结果表明,用浸泡法处理煤样时随碱浓度的增加,脱硫率增加,但当碱浓度大于10%,浸泡时间超过30min后,脱硫率又下降。用醇碱液作为萃取溶剂可明显地提高脱硫率,最高为59.6%。改变溶剂组成并不能显著地影响脱硫率,当甲醇/水=1∶1(摩尔)时,有机硫的脱除率最大(32.9%。间歇釜实验结果证实,当碱/煤比大于0.5后,  相似文献   
470.
激光作用磷化铟所产生的负离子质谱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激光蒸发结合超声分子束膨胀,近年来已成为产生与研究原子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以这一方式产生的Ga_xAs_y的光电离质谱中,发现含奇数个原子的簇离子的信号强度相对较高。最近我们在自制的装置上,于高真空中直接以脉冲激光作用于GaAs、GaP、InP等多种半导体材料,在所记录的负离子质谱中也都观察到类似的奇强偶弱的现象,其中尤以In_xP_y~-最为显著。实验用的激光离子源飞行时间质谱计的构造已有另文详细介绍。该装置通过朝相反方向分别加速正负离子而可同时记录激光等离子体的正负离子质谱。实验采用Nd~(3+):YAG激光器的调Q倍频输出(532nm),聚焦后作用于样品表面的激光功率密度约为10~8W·cm~(-2)。质谱计的加速电压1kV,正负离子的无场漂移长度约1.15m,数据的模数转换速度为2×10~7s~(-1)。实验所用的磷化铟是片状的高纯度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