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化学   35篇
力学   1篇
物理学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水中的苦味酸,对流动相、流速、柱温及进样量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流动相为甲醇和0.1%甲酸溶液(80∶20,V/V),流速1.0 mL/min,色谱柱柱温40℃,进样量5μL,苦味酸含量在1.0~50μg/L时,校准曲线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9,方法检出限为0.10μg/L。对实际水样进行分析,测量的回收率为76.2%~109%,样品加标平行测定,RSD(n=6)为2.8%~4.7%。  相似文献   
22.
用Knoevenagel方法,合成了MEH-CN-PPV,通过对其1H-核磁共振(1H-NMR)谱的研究,在MEH-CN-PPV的1H-NMR谱中发现烯键的Z/E两种构型的信号,通过积分面积初步估算E构型占15%,Z构型占85%。并且合成了模型化合物——齐聚物(E,E)-1,4-二(1-氰基-2-苯乙烯基)-2-(2-乙基己氧基)-5-甲氧基苯,其发生异构时,1H-NMR谱的变化与MEH-CN-PPV的Z/E两种构型在1H-NMR谱中的信号吻合。  相似文献   
23.
详细地记述了铅中毒认识史中3次飞跃的历程、标志和意义。一百多年来,人类对铅中毒的认识经历了3次重大飞跃:一是从古罗马衰亡原因的探索中,认识到铅中毒的流行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存亡;二是从儿童无症状性铅中毒的研究中,认识到提高儿童智能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三是从铅中毒污染源的发现中,认识到控制和解决燃油燃煤铅排放是经济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4.
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系列双亲物CnNaph(1,5)C6N+(n=16,12,10,8,6和4)聚集体的热致相变,发现荧光强度随温度升高发生了急剧变化,归因于聚集体从凝胶态到液晶态的相变。实验结果表明,尾链长短直接影响聚集体结构和相变温度Tc高低:尾链长,聚集体堆积密度大,荧光强度强,Tc高;反之亦反。荧光光谱的实验结果与透射电镜和DSC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5.
通过吸收,荧光,FT红外,示差扫描量热和X光研究了双链二苯乙烯两亲分子的聚集和光异构化,获得了固态和两个溶液相的双分子层厚度,振动光谱显示在反式二苯乙烯双层的固态和溶液相中存在反式排列的氢键,而在用365nm光照后的溶液相中氢键主要是顺式排列的。亚甲基链伸缩振动则表明烷基链非常有序的排列。  相似文献   
26.
合成了系列单链含2,7-取代萘刚性生色基的双亲化合物CnNaph(2,7)C6N+(n=4,7,10,12,16),分别用透射电镜、1HNMR和DSC观测了该系列双亲物在稀溶液中的聚集形态,研究了聚集体内的分子运动和凝胶态到液晶态的相变.结果表明,当尾链n≥7时,该系列化合物在稀溶液中自组织成双分子层排列的囊泡,当n=4时聚集体无确定形态.  相似文献   
27.
合成了系列单链含2,7-取代萘刚性生色基的双亲化合物,分别用透射电镜,^1H NMR和DSC观测了该系列双亲物在稀溶液中的聚集形态,研究了聚集体内的分子运动和凝胶态到液晶态的相变。结果表明,当属链n  相似文献   
28.
研究了全合成双分子膜内的分子激发态能量转移行为,给体为囊泡双亲分子上的联苯生色基,受体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在囊泡表面上的荧光黄阴离子.荧光黄猝灭联苯的荧光强度符合Sern-Volmer猝灭定律.探讨了囊泡在能量转移过程中的组织作用、转移效率与机制.通过研究由静电作用结合在囊泡表面上的荧光黄给体和四苯基卟啉受体间的能量转移,改善了光的输出,扩展了光波的覆盖范围.全合成双分子膜是能量转移的有效介质和良好的膜模拟剂.  相似文献   
29.
摘要 合成了含有识别基团苯硼酸、喹啉发色团的新型双亲化合物,N-硼苄基-8-16烷基溴化喹啉(N-(boronobenzyl)-8-hexadecyloxyquinolinium bromide (BHQB)).该化合物在可选择性溶剂中自组织成囊泡,囊泡的相变温度为52.4℃;研究了BHQB囊泡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当向囊泡体系加入糖时,喹啉在425nm 峰逐渐增强而508nm峰急剧减弱,变化趋势为葡萄糖>果糖.实验结果表明,BHQB囊泡可以作为可植入、连续检测血糖浓度的荧光囊泡传感器,可望用于临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0.
1977年Kunitake等首次报道了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在水溶液中自组织成类似于卵磷脂双层结构的囊泡,泡壁即为双分子膜。该发现表明可以用人工合成方法建造仿生组织,开辟了合成双分子膜研究的新领域。单链两亲性成膜物质,一般由亲水基团、间链、刚性生色基和尾链4部分组成。本文报道4-(4′-十六烷氧基-4-联苯氧基)丁基三甲基溴化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