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6篇 |
免费 | 689篇 |
国内免费 | 98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394篇 |
晶体学 | 52篇 |
力学 | 175篇 |
综合类 | 119篇 |
数学 | 491篇 |
物理学 | 14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32篇 |
2009年 | 153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49篇 |
2006年 | 150篇 |
2005年 | 154篇 |
2004年 | 134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33篇 |
2000年 | 115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53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62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6篇 |
1965年 | 5篇 |
1963年 | 4篇 |
1959年 | 6篇 |
193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主要介绍了惯性约束聚变靶场精密调焦和诊断的实验系统,阐述了系统采用的谐波驱动器、调焦判据、图象处理等关键技术,实验中通过计算机控制采集到一系列轴向位移和相应焦斑面积的数据,可拟合出位移面积的函数变化曲线, 根据此曲线便可快速准确地确定焦面位置。 相似文献
12.
使用一块准周期LiTaO3光学超晶格晶体,利用准相位匹配技术,通过光参变产生与和频两个非线性过程,将一束532nm绿色抽运光转变成666nm红光与443nm蓝光。具体过程为,通过参变过程获得红色信号光和红外闲频光,再通过绿色抽运光与红外闲置光和频获得蓝光,两个过程在同一块准周期光学超晶格中实现,准周期超晶格的两个倒易矢量分别补偿这两个过程中的相位失配。抽运光的脉宽为40ps,重复频率为10Hz,在平均功率为0.5mW时,测得红光和蓝光功率分别0.15mW和16.6μW,转换效率达到34%和3%。这一方法,提供了一种用一块超晶格晶体同时获得三原色输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15.
关于碳氟链表面活性剂与碳氢链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的胶团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比例的下列表面活性剂混合物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作了测定:C10H21OSO3Na(简称10CH)-C12H25OSO3Na(简称12CH),C7E15COONa(简称7CF)-10CH及7CF-12CH.自溶液的表面张力一浓度关系求得临界胶团浓度(cmc). 相似文献
16.
17.
碳氟表面活性剂与碳氢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表面吸附和胶团形成——Ⅱ.全氟辛酸钠-十烷基硫酸钠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不同摩尔比的全氟辛酸钠(7CFNa)-十烷基硫酸钠(C_(10)SNa)混合水溶液(加NaCl,恒定离子强度μ=0.1m)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正庚烷-水溶液界面张力)。由表(界)面张力-浓度关系求出混合体系的表(界)面吸附和临界胶团浓度(cmc)。结果表明:(1)7CFNa和C_(10)SNa在μ=0.1m的溶液中,cmc相近,两者表面活性相近;但7CFNa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强,在cmc时的表面张力可低达~23mNm~(-1)。因此,在混合溶液的表面上,7CFNa的表面活性较高,优先吸附于表面。对于各种摩尔比的混合溶液,7CF~-在表面层中的比例皆大于在溶液内部的比例。(2)正庚烷-水溶液界面上的吸附与表面吸附截然不同。7CF~-在界面吸附层中的比例低于溶液内部,表明其吸附能力比C_(10)S~-为弱。这是由于界面一边的正庚烷与C_(10)SNa碳氢链之间的作用大于与7CFNa碳氟链之间的作用。亦即碳氟链与碳氢链“互憎”作用在界面上的表现。(3)在不同摩尔比的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cmc接近一恒值,进一步说明混合溶液中存在碳氟链与碳氢链间的互憎作用,以致两种表面活性剂在混合溶液中(有过量无机盐时)基本上各自形成胶团。 相似文献
18.
在波长为365 nm的紫外灯催化下, 纳米TiO2引发了Teasy plasmid DNA解旋损伤反应, 应用凝胶电泳检测DNA氧化损伤程度和β-CD的抑制作用, 同时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技术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抑制作用的机理.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β-CD, DNA解旋反应得到了抑制, 当两者质量比为4︰1时, 损伤抑制率高达97%. 通过紫外和红外检测分析, 在水溶液中, 纳米TiO2的Ti—O键和β-CD空腔内的—OH发生键合反应, 并且纳米TiO2表面的—OH消失, 从而阻止了·OH的生成, 抑制了氧化损伤反应. 纳米TiO2应用广泛, 但有研究表明其具有致癌性, 在分子水平上β-CD对DNA的保护作用为纳米TiO2的表面修饰以降低毒副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也是一条利用高分子特性减小无机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人/鼠(CHO-K1)细胞总DNA为探针对人X染色体DNA文库进行了3轮筛选,单拷贝顺序的检出率为1.45%。其中DXFD52,71,73,75分别与一组含人X染色体及不含人X染色体的人/鼠杂种细胞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确定DXFD52,71,73,75含人X染色体专性DNA顺序。采用染色体原位杂交的方法,将DXFD52精确定位于Xq12-q13。并对其进行了部分DNA顺序分析,结果证实DXFD52是人基因组中至今未被分离到的一个单拷贝DNA片段。继而对DXFD52进行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并以其为探针在中国重庆地区正常人群中(随机个体38例、3个正常家系成员11例)进行了RFLP研究,发现该探针具有识别Hind Ⅲ,Bgl Ⅱ,Hinf Ⅰ的RFLP。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单个性信息素腺体分析技术、高效毛细管色谱、色质联用、触角电位、微化学反应和田间试验得知水稻三化螟性信息素有16:Ald(Ⅰ)、(Z)-9-16:Ald(Ⅱ)和(Z)-11-16:Ald(Ⅲ)等三个组份。据单个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分析结果表明:腺体中三个组份的比例平均为18.8(Ⅰ):27.1(Ⅱ):54.1(Ⅲ)(%)。按上述三元组份比例配制的诱芯在田间显示强烈的引诱作用,单盆每天最高诱捕数达45头雄蛾,平均每天诱捕15.8头雄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