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1篇
  免费   727篇
  国内免费   1058篇
化学   1540篇
晶体学   56篇
力学   168篇
综合类   128篇
数学   546篇
物理学   152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5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6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二甲醚反应化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明  余林  郝志峰  余倩  彭兰乔 《分子催化》2007,21(5):492-498
随着GTL(Gas-to-Liquid)技术的发展,从煤炭或天然气经由合成气制备甲醇的反应过程已转向合成二甲醚的反应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由合成气直接生产二甲醚能突破甲醇合成的热力学限制,实现单程的完全转化[1],其中煤基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较甲醇更具技术和经济优势.从物理性质看,  相似文献   
62.
Dispersion of copper(Ⅱ) phthalocyanine (CuPc), copper(Ⅱ) phthalocyaninesulfonate (CuPcS) and cobalt(Ⅱ)phthalocyaninetetrasulfonate (CoPcTS) on the surface of titanium dioxide was investigated by XRD, XPS, FT-IR and UV-Vis techniques. Results show that interaction between CuPc and TiO2 was very weak and CuPc was difficult to disperse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pport. While partly sulfurized CuPcS could be dispersed on the surface of support through sulfo-groups and its dispersion capacity was determined to be 0.085 g CuPcS/g TiO2. Completely sulfurlzed CoPcTS could also be dispersed on the surface of TiO2 as a monolayer and its dispersion capacity was 0.12 g CoPcTS/g TiO2. Interactions of the sulfo-groups as well as the electrons of CoPcTS with the surface of TiO2 could be evidenced by FT-IR characterization. Therefore,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PcTS molecules be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TiO2 in a flat-lying mode while CuPcS in a slanting one. UV-Vis spectra show that the dispersed CuPcS and CoPcTS molecules exist in both forms of monomers and dimers.  相似文献   
63.
采用偏振光反光度、紫外及可见光谱、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粒子大小测定及电子衍射等方法加以系统研究硫化锌纳米级粒子化膜的制备与气相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用溶剂热方法合成了[Me4N]2HgGe4S10,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 IR, DSC-TG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标题化合物属四方晶系, I-4空间群, 晶胞参数a=0.92687(8) nm, c=1.43739(12) nm, V=1.23484(18) nm3, Z=2, Mo Kα λ=0.071073 nm, R1=0.0570, wR2=0.1374, 空旷骨架结构由超四面体Ge4S10与HgS4四面体共用顶点连接而成, 有机模板离子在一维孔道中. 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 在320 ℃发生分解形成GeS2.  相似文献   
65.
PdH2、YH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倪羽  蒋刚  朱正和  孙颖  高涛  王红艳 《物理化学学报》2004,20(11):1380-1384
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对钯和钇原子采用SDD收缩价基函数,氢原子采用6-311++G**全电子基函数,对PdH2和YH2体系的结构进行优化计算,得到PdH2分子最稳态为C2v构型,电子组态为1A1,平衡核间距RPdH=0.1692 nm,键角∠HPdH=29.4°,离解能De=5.5212 eV,基态简正振动频率:ν1(b2)=1470.1 cm-1、ν2(a1)=1007.9 cm-1、ν3(a1)=2907.0 cm-1.YH2分子最稳态也为C2v构型,电子组态2A1,RYH=0.1962 nm,∠HYH=114.3°,De=5.6691 eV,基态简正振动频率:ν1(b2)=1457.9 cm-1、ν2(a1)=476.0 cm-1、ν3(a1)=1506.3 cm-1.由微观过程的可逆性原理分析了分子的可能离解极限.并用多体项展式理论方法分别导出基态PdH2和YH2分子的势能函数,其等值势能面图准确地再现了PdH2和YH2分子的结构特征和离解能,由此讨论了Pd + H2和Y + H2分子反应的势能面静态特征.  相似文献   
66.
PuH2气态分子热力学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计算了PuH2分子的微观性质、不同温度下气态PuH2分子的能量(E)、熵(S)及气态PuH2分子生成反应的标准焓变ΔH、标准熵变ΔS和标准自由能变ΔG.计算结果表明,气态PuH2分子不具有热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7.
本文采用家兔肺泡巨噬细胞(AM)体外培养法,以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_i)、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为指标,观察了卵磷脂、脑磷脂及现用防治硅肺药物克矽平(PVPNO)、柠檬酸铝等抗石英毒效果。结果表明:卵磷脂在所试各药物中效果最佳.初步探讨了卵磷脂拮抗石英细胞毒性的机理.卵磷脂有成为防治硅肺药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8.
朱灵峰 《大学化学》1992,7(4):25-26
在研究电解质溶液理论时,通过计算离子迁移数,可以求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电导、离子淌度、电位梯度等一系列重要物理量。离子迁移数常用的实验室测定方法有:希托夫(Hittof)法、界面移动法和电动势法。其中希托夫法在目前物理化学教材中没有简便统一的计算公式可循。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根据离子迁移数定义与不同情况下离子在阴、阳极区电解前后浓度变  相似文献   
69.
考察了反应温度、气体空速和进料中CH4:O2比值对Mo2C/Al2O3催化的POM反应制合成气的影响.结果发现较高的温度具有较高的甲烷转化率、CO和H2的选择性;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对CO的选择性比对H2的影响更大.反应气体的空速较小时对于甲烷的转化率、CO和H2的选择性是有利的;而在较高的气体空速下,氢气的选择性则更低.进料中CH4:O2比值稍高于2:1时有利于获得高的甲烷转化率、CO和H2的选择性.并且还可以增加催化剂的稳定性.当CH4:O2比值低于2:1时.甲烷转化率、CO和H2选择性随反应的进行急剧下降.而当此比值调整到高于2:1时.转化率和选择件都可以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70.
钙、镁、锌二价离子在快原子轰击质谱中的电子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快原子轰击(FAB)是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软电离技术.质谱中采用这种电离方式,可以对一些低择性的极性物质和热不稳定物进行分析。由于FAn电离机理比较复杂,多年来成为人们一直探讨的对象。FAn质子化的谱与化学电离(CI)谱相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二者的电离机制是不同的。当样品具有挥发性时,FAB的话与电子轰击(EI)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具有keV能量的中性原子束能将气态样品分子中的电子打出,形成奇电子离子M言峰。然而在挥发性很低的样品中,几乎见不到M市的峰,分子都以质子化(M+H)”形式出现。还没有在不择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