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1篇
化学   68篇
物理学   2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卤代烷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卤代烷RX的第一电离能Ip的变化规律可用如下方程表示:Ip(eV)=3.3380+0.7344Ep(X)+2.7424「(1/αx)qx」-1.402PEI其中,Ep(X)、αx分别为卤素原子最外层P电子的电离能和原子极化离,qx是卤代烷RX分子中卤原子X所带的部分电荷,PEI是RX分子中烷基R的极化效应指数。华肜上式估算卤代烷的第一电离能与实验值符合的比较好。  相似文献   
52.
曹晨忠 《化学学报》1996,54(6):533-538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拓扑指数-距离-边数拓扑指数Sq, 并用于研究饱和链烃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与其它已有的拓扑指数比较, 该指数结构选择性和相关性好, 并且计算更加简便 。  相似文献   
53.
单取代烷烃电离能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量子力学微扰理论,将单官能团取代甲烷(MeZ)和单官能团取代烷烃(RZ)分别当作未微扰体系和同扰体系,则后者的第一电离能Ip~1~(~R~Z~)可由下式估算:Ip~1~(~R~Z~)=Ip~1~(~M~e~Z~)+7.1702△qz-1.3949△PEI。其中Ip~1~(~M~e~Z~)为取代甲烷的第一电离能,△qz为RZ和MeZ分子中Z上面的部分电荷之差,△PEI为基团R和Me的极化效应指数(PEI)之差。对10类单官能团取代烷烃的61个化合物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20%。  相似文献   
54.
卤代烷RX的第一电离能[WTBX]Ip的变化规律可用如下方程表示:Ip(eV)=3.3380+0.7344Ep(X)+2.7424[(1/ax)qx-1.4302PEI其中,Ep(X)、x分别为卤素原子最外层P电子的电离能和原子极化度,qx是卤代烷RX分子中卤原子X所带的部分电荷,PEI是RX分子中烷基R的极化效应指数。研究结果表明用上式估算卤代烷的第一电离能与实验值符合的比较好。  相似文献   
55.
合成25个4,4'-二取代二苯乙烯化合物,测定了这些化合物在环己烷、乙醚、三氯甲烷、乙腈和醇等10多种溶剂中紫外吸收光谱的最大波长,共得到242个实验数据.讨论了取代基效应和溶剂效应对其紫外吸收光谱最大波长能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种溶剂中4,4′-二取代二苯乙烯化合物紫外吸收最大波长的能量主要受其分子内部结构(取代基效应)的影响,即由取代基的激发态参数σCexC和基态的极性参数σp共同决定;不同溶剂中其紫外吸收最大波长的能量由取代基效应和溶剂效应共同决定.提出了定量估算4,4′-二取代二苯乙烯化合物紫外吸收能量方程.并且发现,以溶剂在水/正辛醇中分配系数logP比用溶剂显色参数ET(30)度量溶剂效应更加有效,所得的定量方程相关性更好,物理意义更为明确.用所得方程对文献报道的有关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实验测定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56.
根据烷烃分子中碳氢键离解能与烷基Ri的极化效应指数(PEI)的关系,由PEI表达烷烃C-H键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活化能E;用烷基Ri的拓扑立体效应指数(TSEI)定量相关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前因子A.研究表明PEI、TSEI和温度T三参数可以定量关联羟基自由基与烷烃中伯、仲、叔碳氢键反应的活性.所得方程可以准确地区分不同C-H键的活性.结合烷基Ri的PEI和TSEI参数用于预测不同温度下烷烃、环烷烃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和相对速率常数,预测值与实验值一致.  相似文献   
57.
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金属离子的特性和有机配体的分子结构密切关系。为了探讨席夫碱与金属离子配位的稳定性规律,本文以二芳基希夫碱为模型配体化合物,选用部分过渡金属离子(Ni~(2+)、Mn~(2+)、Fe~(3+)、Cu~(2+)、Cr~(3+))为配位对象,将金属离子的特性参数和配体中取代基X的电子效应参数Hammett常数作为变量,对模型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ogβ_2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得到具有良好相关性的定量方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金属离子的能量密度(X_P/P_(M~+))是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对同一金属离子,取代基的吸电子效应增强配合物的稳定性;而金属离子电荷Q和离子半径R需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才利于配合物的稳定。  相似文献   
58.
共轭烯烃的共轭极化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共轭极化出发 ,以共轭极化过程的双极态静电能的平均值与非极态静电能的差值作为共轭极化势(CPP) .用共轭极化势与共轭烯烃紫外吸收最大波长的能量相关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得到的前线轨道能量与其紫外吸收最大波长的能量进行相关 ,得到前者与后者相近的结果 .进一步以有效极化效应PEI(ef)来定量烷基极化效应对共轭烯烃双极态的稳定作用 ,并以CPP和PEI(ef)两个变量与共轭烯烃紫外吸收最大波长的能量相关 ,得到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定量方程 :ν =1.174 6 +5 .0 187CPP - 0 .4 32 0 4PEI(ef) ,R =0 .9995 ,s =0 .0 4 0 3,F =10 85 3.2 8,n =2 3研究结果还表明 ,依靠增加取代基数量的方法来降低紫外吸收能量不及增加共轭链的长度有效 .  相似文献   
59.
用原子电负性、极化度并结合表征原子空间连接方式的立体效应参数对胺分子中不同环境碳原子的化学位移进行关联, 将75脂肪胺(54个脂肪一元胺, 21个二元胺)中307个碳原子相关参数值和化学位移值带入模型中得到如下估算方程:δC=116.9506+96.7412Qi-3.7464Qi∑αx-24.3581SH-7.6858SN(R=0.9943,R.2=0.9887,S=1.51,F=6612.73,n=307),式中Qi表示观测原子的部分净电荷,∑αx表示近邻原子极化度,SH, SN为立体效应参数,方程中各参数计算简单,物理意义比较明确, 通过用"留一法"(LOO)检验(Rcv=0.9940,R2cv=0.9881,Scv=1.54)及对样本外11个化合物55个碳原子化学位移的预测值和实验值比较, 结果表明模型方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60.
用原子电负性、极化度并结合表征原子空间连接方式的立体效应参数对醚分子中不同环境碳原子的化学位移进行关联,将23个脂肪醚中153个碳原子相关参数值和化学位移值带入模型中得到如下估算方程:δC=121.1348+94.3651Qi-2.0823QiΣαx-7.6347SH-47.6149SO(R=0.9990R2=0.9980S=0.85F=18478.97n=153)上式中Qi表示观测原子的部分净电荷,Σαx表示近邻原子极化度,SH,SO为立体效应参数.方程中各参数计算简单,物理意义比较明确,通过用"留一法"(LOO)检验(Rcv=0.9980,R2cv=0.9977,Scv=0.89)及对模型外4个化合物43个碳原子化学位移的预测值和实验值比较,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