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化学   283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37篇
物理学   1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研究了在高盐油藏中, 利用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获得油水超低界面张力的方法. 两性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磺基甜菜碱与高盐矿化水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但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07%-0.39%(质量分数)范围内仅能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2 mN·m-1量级, 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后则可与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 通过探讨表面活性剂总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复配比例对油水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 发现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可以在高矿化度、低浓度和0.04%-0.37%的宽浓度范围下获得10-5 mN·m-1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 并分析了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间协同获得超低界面张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462.
磁性纳米粒子负载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评述了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负载钯及小分子催化剂在Suzuki,Heck和Sonogashir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参考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463.
采用3种类型的电活性界面层材料,如高介电常数材料酞菁铜(CuPc)、电子导体原位合成的聚(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H)以及离子导体聚乙烯基磷酸(PVPA)和商业的PEDOT-PSSH(BaytronP),研究了界面层对铁电共聚物薄膜的疲劳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电活性界面层材料,包括电子、离子导体和含偶极子的高介电常数材料都能为铁电薄膜提供补偿电荷从而提高器件的铁电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464.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制备了一系列 MnO2-CeO2/Zr0.25Ti0.25Al0.5O1.75 整体式催化剂样品, 并用低温 N2 吸附-脱附、储氧量、X 射线衍射、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 NH3 程序升温脱附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催化剂上 NH3 选择性催化还原 (SCR) NO 的活性. 结果表明, 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逐渐减小, 平均孔径逐渐增大, 储氧能力逐渐降低. 在 500~700 oC 焙烧时, 催化剂主要以无定形或微晶的形式存在; 在 500 oC 焙烧时, 催化剂表面 Mn 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 表面酸量最高, 有利于提高 SCR 活性. 尽管在 600 和 700 oC 焙烧的催化剂仍具有较高的 SCR 活性, 且表现出一定的抗 H2O 和 SO2 性能, 但活性有所下降. 800 oC 焙烧后催化剂的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65.
采用两性离子型的催化剂Rh+[η-C6H5(nbd)B-(C6H5)3]实现了含手征性中心和硫代乙酸酯基的苯乙炔单体的聚合,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证实得到了预期产物.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达到了73200,在氯仿、四氢呋喃、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中有良好的溶解性能.聚合物热稳定性高,在氮气氛围下热分解温度为336℃,在900℃的高温下有31%的重量残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浓度为5.0mg/mL的聚合物氯仿溶液形成的薄膜中有微米长度的棒状有序结构;由浓度为0.5mg/mL的聚合物氯仿稀溶液形成的薄膜表面有晶体析出.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聚合物在氯仿溶液中缓慢形成的微结构,发现当浓度高于1.0mg/mL时,聚合物在碳膜上形成铺展的薄膜,薄膜由纳米尺寸的丝带状结构取向排列而成;当浓度低于0.5mg/mL时,聚合物形成具有规则几何形态的微晶体.在聚合物热稳定性的显著提高和有序微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聚苯乙炔侧链中的手征性中心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6.
A dinuclear Cu(Ⅱ) complex [Cu2(MMBPT)2Cl4(H2O)2.5] (I) [MMBPT=3-Methyl-4-(4-Methylphenyl)-5-(2-pyridyl)-1,2,4-triazole] was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MMBPT with CuCl2·2H2O and it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The structure indicates that the complex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a=1.273 4(3) nm, b=1.237 5(3) nm, c=2.403 2(5) nm, β=90.51(3)°. V=3.786 6(13) nm3, Z=2, Dc=1.429 Mg·m-3, μ=1.445 mm-1, F(000)=1 660, and final R1=0.055 5, wR2=0.129 7. The crystal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dinuclear Cu2N6 unit is almost planar in which each Cu(Ⅱ) ion was five-coordinated by one nitrogen atoms from MMBPT and two chlorine in the basal positions and two nitrogen atoms from two MMBPTs respectively in the axial one, to form a distorted trigonal bipyramidal geometry. Magnetic measurements reveal a relatively strong antiferromagentic interaction in the complex. CCDC: 720011.  相似文献   
467.
基于静电吸附作用制备PPy/CNTs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在碳纳米管(CNTs)表面引入具有静电吸附作用的基团, 使吡咯单体附着于CNTs表面, 然后发生化学原位聚合, 得到了由片状聚吡咯(PPy)包覆CNTs所构成的PPy/CNTs复合材料, 开辟了一条易于工业化生产制备PPy/CNTs复合材料的途径. 所得材料和CNTs借助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进行了成分和形貌的表征; 并将所得材料组装成电化学超级电容器, 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SDBS后, 吡咯单体能很好地吸附于CNTs表面; CNTs的应用细化了PPy的颗粒, 改善了PPy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 使PPy/CNTs复合材料呈现出多孔状; 其电化学容量达到101.1 F·g-1(有机电解液), 是同样制备条件下所得纯PPy电化学容量(19.0 F·g-1)的5倍多, 约是所用纯CNTs电化学容量(25.0 F·g-1)的4倍.  相似文献   
468.
提出一种新型百叶窗结构—梭形百叶窗,它与一般的矩形百叶窗结构相比,流道从翅片中间截面到管连接处逐渐变宽,有较多流体冲刷管壁表面,增加管壁附近流体温度梯度,从而使传热增强。同时降低了流体流动阻力。具有较好的流动和传热性能。应用FLUENT软件对两种百叶窗结构下空气的流场、温度场和压力场进行了CFD研究,分析不同Re数对换热和流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9.
利用连续光谱全反射法,研究了三棱镜的折射率色散特性,增加了测量波长数目.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给出三棱镜折射率的柯西表达式.  相似文献   
470.
天然沙质海岸上存在着不同形状的床面,波浪在其上面的传播过程是一典型的非线性演化过程.以此为工程背景,利用摄动方法对小幅度非均匀倾斜床面上波浪的非线性传播过程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解析的表达式,并与相关的实验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波浪演化模型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