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32篇
化学   283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37篇
物理学   1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51.
邓礼  徐海 《中国物理 B》2016,25(1):18701-018701
Under appropriate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short peptide fragments and their synthetic mimics have been shown to form elongated cross-β nanostructures through self-assembly.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 and the resultant peptide nanostructure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ut als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bionanomaterials. Both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n peptide self-assembly have shown that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 spans multiple time and length scales and is hierarchical. β-sheet self-assembly consists of three sub-processes from the microscopic to the mesoscopic level: β-sheet locking, lateral stacking, and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Detailed atomistic simulation studies have provided insight into the early stages of peptide nanostructure formation 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different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This review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peptide self-assembly process and focuses on the roles of various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in the sub-processes based on recent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452.
提出了综合处理Burton-Miller方法所导致的奇异积分与近奇异积分问题的数值求积方法,以此改进了基于常量元素的常规边界元和低频快速多极边界元方法。对于奇异积分问题,利用Hadamard有限积分方法进行解决;对于近奇异积分问题,则采用极坐标变换法和PART方法(Projection and Angular&;Radial Transformation)进行克服。与解析解和LMS Virtual.Lab商业软件的结果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并对比分析了奇异积分与近奇异积分对计算精度的影响。采用低频快速多极子方法以加速常规边界元法的计算效率,计算分析了计算复杂度,并成功实现了34万自由度大规模问题的计算。结果表明,近奇异积分问题主要由超奇异核函数引起,对计算精度的影响不容忽略;快速多极边界元法的精度与常规边界元法一致,但计算复杂度要远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453.
熊鑫  孙冬梅  范文  徐海鹏 《应用光学》2015,36(5):784-790
针对光笔式双目视觉测量系统的标定问题,讨论了关于相机内参、双相机外参以及测量笔的相关标定理论,开发了一整套基于LabVIEW的标定系统。运用张氏平面标定法实现了相机内参标定。结合基于标准长度的外部参数标定方法,实现了双相机外参数标定。运用粒子群算法和LM算法相结合,加快了目标函数高维寻优速度。在测量笔标定环节,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现场校准方法。标定系统完成了后期开展相关测量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用性。在测量系统标定结果基础上对直径25 mm标准陶瓷球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标准差达到0.019 mm。  相似文献   
454.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W/CeTi和W/CuCeTi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中Cu的不同作用方式对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Ox(NH3-SCR)反应脱硝性能的影响。新鲜的CuW/CeTi和W/CuCeTi在低温下显示出优异的活性。经过800℃、10 h水热老化后,W/CuCeTi表现出比CuW/CeTi更优异的脱硝性能,证明W/CuCeTi具有更高的水热稳定性。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N2物理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和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表征,发现Cu的掺杂形成的Cu-O-Ce结构能够提高CeTi的抗烧结能力,同时削弱W-CeO2相互作用,抑制老化过程中Ce2(WO4)3物质的形成,使W/CuCeTi表现出更优异的水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55.
 导航就是引导舰船、飞机、导弹等航行体到达预定目的地的过程.完成导航任务的设备叫导航系统,以航空导航为例,测量飞机的位置、速度、姿态等导航参数,通过驾驶员或自动驾驶仪引导其按预定航线航行的整套设备就是飞机的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456.
高恆珊 《数学学报》1963,13(1):68-77
<正> §1.引言 Rasiowa和Sikorski在[1]中对一类相当广泛的命題演算就与可滿足性概念有关之若干問題作了代数处理.他們得到如下結果:在相应狹义調詞演算中Godel-Skolem型定理成立之一充分条件为命題演算具有某种性貭(E). 在[1]中具体研究了如下几个渍算:(古典演算),(Lewis模态演算S_4),(Heyting演算),(Johanson极小演算)及(正演算).利用相应代数的拓扑表示  相似文献   
457.
458.
曾绍群  徐海峰 《光子学报》1997,26(2):136-139
本文在弱物体近似下从成象系统角度研究了光学弱相干反射测量术,分析了该技术测量时信号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它相当于一线性平移不变系统,具有高通滤波特性,直接测量的是缺陷分布的高频信息.本文的工作为定量分析测量结果及进一步提高空间分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59.
徐海祥 《数学学报》1991,34(6):825-831
本文我们证明了二阶椭圆型方程组控制增长条件下的广义解及自然增长条件下的连续广义解的Pohozaev型恒等式.作为应用,我们给出了自然增长二次泛函的W_o~(1,2)极小点有界或连续在某种意义下的充分必要条件.另外还给出了在调和映射中的一个应用.  相似文献   
460.
論数学归納     
引言依照近代邏輯严格性的准則,每一个純粹数学分支都需要利用下述两种方法之一来奠定基础:或者它的全部基本概念应該借某些先行数学分支的概念之助来加以定义,在这一情形,它的定理可以由这些先行数学分支的定理連同这些定义推演出;或者它的基本概念被当作未定义的,它的定理則由含有这些未定义术語的公理集合推演出。自然数0,1,2,3,…属于我們幼年时期研习的数学对象的范围;我們对于这些数及其性貭的知識一般地讲是带有直观的特征的。然而如果我們期望对这些数建立精确的数学理論,我們不可能依靠非形式化的直观作为理論的基础,而必須用上述两种方法之一为此理論奠基。事实上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正如德国数学家Frege所指出,从純邏輯和集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