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化学   367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116篇
综合类   29篇
数学   149篇
物理学   4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5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题实质上是中药有效化学成分(ECC)的研究.得出了下列一些研究结果,1.提出了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思路即以中药中TE的存在状态为核心,以中药中TE和有机成分(OC)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来开展中药TE和中药ECC的研究工作.2.根据中医药理论,运用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论以及贝塔朗菲定律.以大量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配位化学学说”。其核心是:(1)中药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可以是OC,也可能是TE;(2)中药中的ECC更有可能是二者的配合反应所形成的配合物.3.在中药中OC和TE的相互配合反应中.即改变了TE的存在在状态后.发现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变化的规律性:(1)有的配合物具有原来二种成分的生物活性;(2)有的配合物则可提高某一成分的生物活性或降低其毒副作用;(3)有的配合物测产生二者所不具备的新的生物活性;(4)TE的生物利用度均有所提高.4.从实验中发现了一些有较好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配合物.为新型配合物中药新药的研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新方向.新方法.5.采用了配位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把pH电位法和计算机平衡模拟技术相结合,为中药ECC和中药TE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2.
合成表征了酚氧、双羧基桥联双组氨酸的手性双铁核配合物和双锰核配合物,研究了它们催化亚碘酰苯对烯烃的环氧化反应和对环烷烃的羟化反应。结果表明这种Fe~2(III)和Mn~2(III)配合物均是有效的甲烷单加氧酶(MMO)模型化合物,其中Fe~2配合物能较好地再现MMO的某些性质,如电子光谱等。Fe~2配合物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生成环氧苯乙烷的产率为840%(以催化剂计),且R-(+)-构型对映体过量(e.e.)达45.4%。相庆的Mn~2配合物则以7080%产率给出环氧苯乙烷,R-(+)-构型对映体过量51.6%。Mn~2配合物还能够催化环己烯和环己烷的氧化反应,产物及其分布分别为环氧环己烷3880、环乙烯醇603、环己烯酮189和环己醇1053、环己酮639%(以催化剂计)。EPR研究表明MM=O是反应的活性中间体。  相似文献   
903.
分子印迹技术的回顾、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集高分子合成、分子设计、分子识别、仿生生物工程等众多学科优势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分支。分子印迹聚合物由于具有与天然抗体同样的识别性能和与高分子同样的抗腐蚀性能的双重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本文回顾了分子印迹技术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04.
将5-取代胺基-2-巯基-1,3,4-噻二唑引入苯并[4,5]呋喃[3,2-d]嘧啶中,设计并合成了10个新型的4-(5-N-取代-1,3,4-噻二唑-2-巯基)-苯并[4,5]呋喃[3,2-d]嘧啶类衍生物(3a~3j),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确认。用MTT法测定了3a~3j对人胃腺癌细胞体(MGC)的体外增殖活性。结果表明,3a~3j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MGC的活性,其中4-(5-N-2’-甲氧基苯基-1,3,4-噻二唑-2-巯基)-苯并[4,5]呋喃[3,2-d]嘧啶(3j)在10μmol·L-1的浓度下对MGC的抑制率为86.4%。  相似文献   
905.
从水杨腈出发,经醚化、两次成环、氯化制得4-氯-苯并[4,5]呋喃[3,2-d]嘧啶(5);5与5-取代-2-巯基-1,3,4-噻二唑反应,合成了7个新的含噻二唑的苯并[4,5]呋喃[3,2-d]嘧啶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IR和MS表征,培养并测定化合物6a的晶体结构.采用MTT法进行化合物抑制PC3癌细胞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PC3癌细胞活性,其中化合物6b在10μmol?L-1浓度下对PC3的抑制率为89.2%.  相似文献   
906.
建立了使用近红外光谱法(NIR)快速测定溶剂型木器涂料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方法。收集涂料样品,使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苯系物含量。采用聚乙烯密实袋封装聚氨酯类、硝基类或醇酸类涂料,应用积分球透漫射采样方式采集清漆和漫射采样方式采集色漆的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清漆和色漆的近红外光谱与苯系物线性关系模型。校正集均方差在0.43%~1.32%之间、相关系数R在0.9046~0.9766之间。验证集均方差在0.591%~1.73%之间。对未知样品预测,清漆样品预测值相对偏差<15%;色漆样品预测值相对偏差<20%。两个定量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该2个NIR定量方法适用于对溶剂型木器涂料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含量进行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907.
建立了采用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快速测定精油中7种雌性激素(雌三醇、雌二醇、雌酮、炔雌醇、己二烯雌酚、己烷雌酚、己烯雌酚)的方法。样品中雌性激素用乙酸乙酯-正己烷(2:98, v/v)溶液提取后,经硅胶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通过ACQUITY UPLCTM BEH SHELD RP18色谱柱(100 mm×2.1 mm, 1.7 μm)、以水-乙腈作流动相梯度洗脱对7种雌性激素进行分离,采用串联质谱在负离子扫描方式下通过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雌三醇-D3、雌二醇-D3、己烯雌酚-D6为内标,有效减少了样品基质的影响。该方法对精油中7种雌激素的检出限(LOD)为0.3~7 μg/kg,定量限(LOQ)为1~20 μg/kg。待测物与内标物定量离子的峰面积比值与待测物的质量浓度在20~500 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7;在20~500 μg/kg范围内3个水平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8.5%~114.8%,日内精密度(以相对标准偏差计)(n=6)为4.8%~18.9%。应用该方法对浙江杭州地区不同超市或美容院随机采集的12份精油样品进行测定的结果显示,有1份样品含有雌二醇和雌酮,其余11份样品均未检出雌性激素。  相似文献   
908.
吲哚是一种重要的活性基团,广泛用于医药、农药、香料、染料等研究领域。本文对天然源及合成源的吲哚衍生物在医药和农用抑菌活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列举多种高抑菌活性的吲哚类化合物,并就其在抑菌活性方面的构效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文章还展望了该类化合物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吲哚类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09.
L-乙酰氧基丙酰氯为无色透明发烟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腐蚀性强,易与水、醇类化合物等快速反应,它是合成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碘帕醇的重要原料之一[1].乙酰氯是L-乙酰氧基丙酰氯合成过程中的残留物,也是合成L-乙酰氧基丙酰氯的原料[2].乙酰氯会在碘帕醇合成过程中产生乙酰化物杂质,它很难通过精制工艺去除,因此,必须严格...  相似文献   
910.
利用多种测试技术和试验方法解决了模拟超常气固两相流动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较系统地进行了常温到610℃、粒子冲击速度从220 m/s到450 m/s及冲击角从15°到90°条件下氧化铁粒子对两种汽轮机叶片材料抗固粒冲蚀磨损能力的对比性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两种叶片材料都呈现出塑性材料的冲蚀特性,最大冲蚀率发生在冲击角约25°和20°处;两种叶片材料冲蚀率的速度指数为2.8~3.0和2.25~2.55,且随温度的变化特性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