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14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1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以自制的生物基水性聚氨酯(APU)及纳米氧化锌(ZnO)为原料制备了APU/ZnO复合材料,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重(TG)、紫外(UV)、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TEM和SEM照片显示,制得的新型纳米ZnO的尺寸为200 nm左右,可较均匀地分散在APU体系中。TG测试结果表明添加了少量纳米ZnO的复合材料的耐热性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测试结果表明,少量纳米ZnO粒子的加入对APU有很好的增强和增韧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抗菌性和抗紫外性能。  相似文献   
22.
用同一动能(150keV)而不同电荷态的40Arq+(8≤q≤16)离子入射金属Al表面,靶原子受激辐射产生特征光谱线. 实验结果表明:高电荷态离子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经过与靶原子碰撞(Penning碰撞)交换动能和共振电子俘获(resonant capture)释放库仑势能,将携带的能量沉积于靶表面,使靶原子激发. 这种激发不同于光激发,它不仅激发了原子复杂电子组态之间的跃迁,而且跃迁辐射的特征谱线强度增强的趋势与入射粒子的库 关键词: 高电荷态离子 库仑势 特征光谱 光谱强度  相似文献   
23.
以二(2-吡啶甲基)胺(DPA)和三聚茚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turn-off"型荧光探针化合物6,表征了其结构,研究了它对不同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6对Cu2+和Ni2+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H2O(V/V=8/2,p H=7.0)溶液中对Cu2+、Ni2+显示出荧光淬灭效应,且对Cu2+检测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高分辨质谱证明化合物6与Cu2+、Ni2+结合计量比为1∶1;化合物6对Cu2+的检测极限可低至28 nmol/L,对Ni2+的检测极限可低至41nmol/L,检测极限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中两种离子最大含量,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120℃时Pd/C-H2SO4协同催化松节油直接异构-歧化反应产物进行分析鉴定,共分离出45个峰,初步鉴定出37个化合物,其中主要产物为单环单萜烃对伞花烃和双环单萜烃蒈烷;主要副产物为莰烯、葑醇、苧烯、莰醇、顺式-1-甲基-4-(1-甲乙基)-环己烯醇、蒈烯、异龙脑、对孟烷-8-醇及2,6-二甲基-2-辛烯等;其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51.42%、27.62%、4.65%、2.29%、2.28%、1.25%、0.46%、0.38%、0.37%、0.35%及0.33%。分析结果表明,在松节油直接催化异构-歧化反应过程中,其主要成分双环单萜蒎烯的异构及分子间氢转移歧化反应为主反应,并伴随深度开环异构、水合重排等副反应,倍半萜几乎不发生反应,蒎烯转化率为99.14%,对伞花烃选择性为57.46%。  相似文献   
25.
高电荷态离子Ar17+与Mo表面作用过程中的X射线发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低速(小于Bohr速度)高电荷Ar17+离子与金属Mo表面相互作用的X射线发射,以及ArKα,KβX射线强度随入射离子动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6.
本文报导了低能高电荷态Arq (q=12,13)离子诱发的钼L壳层X射线强度随入射粒子能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当入射粒子能量高于220 keV时,钼L壳层X射线强度有明显增加的的趋势.同时,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去估计这种趋势随入射能量的变化.模型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符合的比较好.  相似文献   
27.
The cross-section ratios of double-, triple-, quadruple-, and the total multi-electron processes to the single electron capture process (σ^DE/σ^SC, σ^TE/σ^SC, σ^QE/σ^SC and σ^ME/σ^SC) as well as the relative ratios among reaction channels in double-electron active, triple-electron active and quadruple-electron active are measured in ^13C^6+_Ne collision in the energy region of 4.15-11.08keV/u by employing position-sensitive and time-of-flight coincident techniques.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cross-section ratios σ^DE /σ^SC, σ^TE /σ^SC, σ^QE /σ^SC and σ^ME /σ^SC are approximately the constants of 0.20 ± 0.03, 0.16 ± 0.04, 0.06 ± 0.02 and 0.42 ± 0.05. These values are obviously smaller than the predictions of the molecular Coulomb over-the-barrier model (MCBM) [J. Phys. B 23 (1990) 4293], the extended classical over-the-barrier model (ECBM) [J. Phys. B 19 (1986) 2925] and the semiempirical scaling laws (SL) [Phys. Rev. A 54 (1996) 4127]. However, the relative ratios among partial processes of DE, TE and QE are found to depend on collision energy,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ollision dynamics depends on the collision velocity. The limitation of velocity-independent character of ECBM, MCBM and SL is undoubtedly shown.  相似文献   
28.
利用药物设计中的活性拼接原理,以(+)-10-樟脑磺酸为原料,经酰氯化、酰胺化和缩合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樟脑磺胺基肟醚类衍生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噻唑蓝(MTT)法对目标化合物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正常胚胎肝...  相似文献   
29.
以Pd/C为催化剂,在改进的动力学实验装置上研究了松脂分子间氢转移反应的集总动力学.在消除内、外扩散影响的条件下,在线跟踪反应产物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组成随时间的变化,构造了Pd/C催化剂上松脂分子间氢转移集总反应网络,建立了包含单萜烯、枞酸型树脂酸、海松酸型树脂酸、对伞花烃、氢化单萜烯、脱氢枞酸、氢化枞酸型树脂酸和氢化海松酸型树脂酸等复杂反应体系的集总动力学模型,并估算了模型参数.松脂单萜烯和树脂酸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和2,并得到了松脂分子间氢转移中各反应过程的活化能.结果表明,所建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并能预测反应在533 K下的集总组分浓度分布.Pd/C催化松脂分子间氢转移反应以脱氢反应为主,树脂酸的氢转移速率大于单萜烯的氢转移速率.  相似文献   
30.
用同一动能(150keV)而不同电荷态的40Arq+(8≤q≤16)离子入射金属Al表面,靶原子受激辐射产生特征光谱线. 实验结果表明:高电荷态离子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经过与靶原子碰撞(Penning碰撞)交换动能和共振电子俘获(resonant capture)释放库仑势能,将携带的能量沉积于靶表面,使靶原子激发. 这种激发不同于光激发,它不仅激发了原子复杂电子组态之间的跃迁,而且跃迁辐射的特征谱线强度增强的趋势与入射粒子的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