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   47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种增加SOFC阳极三相反应区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SOFC)以其高效、低污染的特性 ,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SOFC由阴极、阳极和夹在其间的电解质组成 ,其中阳极性能的优劣对整个电池的性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目前 ,传统的阳极材料大都选用 Ni+ YSZ[1~ 4 ] .Murray等 [5] 最近报道了在阳极与电解质之间附加一层具有混合导电性能 (同时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率和电子导电率 )的 YDC( 1 5% Y2 O3+ 85%Ce O2 )后 ,可大大降低阳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阻抗 ,增加三相反应区和氧离子流通 ,从而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 .我们认为 ,如果能以掺杂的复合阳极代替附…  相似文献   
12.
以吡啶为分散剂,采用真空注浆法制备出膜厚为0.2mm、长度为140mm的致密YSZ电解质膜管。研究了烧结温度对样品致密度和离子导电率的影响.用1650℃烧结2h制备的致密YSZ电解质膜管组装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氢气和煤气为燃料,研究了电池在500~900℃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用真空注浆法可制备出高质量和高密度的YSZ电解质膜管,在1600℃烧结后,其相对密度已达到理论密度的98.1%,接近理论密度.单电池的开路电压最大值为1.213V,最大输出功率为0.48W.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性能明显高于以煤气为燃料的电池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刘江  周明儒 《应用数学》2004,17(4):536-543
本文利用拓扑度理论、Liapunov泛函和时延不等式的方法研究了具有时滞的Cohen Grossberg神经网络模型dui(t)dt =ai(ui(t) )bi(ui(t) ) - ∑nj=1Tijfj(uj(t-τj) ) ,i=1 ,2 ,… ,n平衡点的稳定性问题 .文章给出了判定模型平衡点存在唯一性和全局渐近稳定性及全局指数稳定性的几个充分条件 ,这些条件取消了权矩阵 (Tij) n×n 对称性的假设 ,推广了已知文献的一些结果 ,使模型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  相似文献   
14.
建立强制空气对流冷却多个电子芯片的理论模型,采用控制容积法离散控制方程组并进行数值求解,得到芯片和固体基板的温度场,分析了冷却空气流过电子芯片的流场,同时在考虑芯片与基板的接触热阻的情况下,计算了芯片的温度分布,并与不考虑其接触热阻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离冷却空气进口最远的芯片温度最高;空气在芯片之间流动会产生回流现象;当电子芯片与固体基板接触热阻较小时,芯片工作产生的热量能很好地通过固体基板传递出去,而当电子芯片与固体基板接触热阻较大时,热量传递会相对困难,使得芯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带走,芯片容易超温工作。  相似文献   
15.
唐玉宝  刘江 《物理化学学报》2010,26(5):1191-1194
采用注浆成型法制备了管状电解质支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解质材料为YSZ,阳极和阴极材料都采用银.将活性炭不加任何气体直接用作电池的燃料.电池的有效面积为2.5cm2,在800℃时给出最大功率为16mW,其开路电压随温度的变化与理论结果一致.此电池在30mA的恒电流下连续稳定运行了37h,通过电化学反应消耗了加入电池中碳燃料的42%(w),证明了电池的工作是可以自维持的.与使用石墨燃料的SOFC相比,此电池的运行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因为活性炭比石墨具有大得多的微孔率和表面积.电池运行37h后很快衰减,燃料烧结和燃料量减少造成碳表面积减小可能是衰减的主要原因.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电池的极化电阻在电池的总损耗中占主导.通过对电池反应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发生在阳极/电解质界面的CO电化学氧化反应和发生在碳燃料表面的Boudouard反应构成的循环维持了电池的运行,因此通过添加促进上述两个反应的催化剂,可提高电池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实验演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介绍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能源-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演示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7.
非晶态Ni-Ce-P合金的共沉积与耐蚀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江  蒋雄  江琳才  朱则善 《电化学》2001,7(3):294-301
采用恒电位沉积、循环状安等方法研究了在水溶液中电沉积稀土合金的可能性 ,首次在含有CeCl3的弱酸性NaH2 PO2 镀液中获得了不同铈含量的Ni Ce P合金镀层 ,XPS、AES、XRD和SEM等实验技术表征了镀层的组成和结构 ,极化电阻和腐蚀电位的测试数据表明此镀层与Ni P无定形合金相比 ,具有更强的耐腐蚀能力 ,同时 ,讨论了沉积条件与镀层耐蚀性能的关系 ,结论是 :镀层中铈含量越高 ,其耐腐蚀性能越好 ,此外还对Ni Ce P的共沉积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指出在所研究的电沉积条件下 ,Ni Ce P合金共沉积可以用“诱导共沉积理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8.
刘晓梅  杨敏  吕喆  裴力  刘江  苏文辉 《中国物理》1999,8(9):690-693
La1-x SrxCrO3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s could be decreased to about 400 K.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La1-x SrxCrO3 at room temperature are all of the othorhombic perovskite GdFeO3-type (x≤0.4). An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creases with x, but when x>0.3 it decreases. The higher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the better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because the grain size of the example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intering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9.
商林杰  刘江  兰亚乾 《应用化学》2022,39(4):559-584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are a class of emerging materials connected by covalent bonds,which have high thermal/chemical stability (except boric acid COFs),permanent porosity,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good crystallinity. In addition,the structure of the monomer unit in COFs is adjustable and can coordinate with many transition metal ions to provide catalytic active sites. These advantages make COFs helpful to catalyze various reactions. Among them,COFs have an excellent catalytic effect on the CO2 reduction reaction(CO2 RR). 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adjustable pore structure of COFs allows them to adsorb a large amount of CO2 and the π-π stacking structure in COFs can promote charge transfer, which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2 reduction. COFs can be used as photo/ electrocatalysts to efficiently reduce CO2 to CO,CH4 ,HCOOH and other product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CO2 RR catalyzed by COFs, including photo/electrocatalytic CO2 RR and photoelectric coupling CO2 RR. In addition,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Fs as CO2 RR catalysts is also prospected. © 2022, Science Press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2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尿中神经鞘氨醇和二氢神经鞘氨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检测人尿中神经鞘氨醇(So)和二氢神经鞘氨醇(Sa)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离心分离尿样中的片状剥落细胞,裂解后用乙酸乙酯萃取、邻苯二甲醛衍生,在HPLC系统中通过梯度洗脱用Nova-PakC18-RP色谱柱(15cm×3.9mm,4μm)分离、荧光检测器检测。So和Sa的检出限均为0.05ng(女性尿样0,075μg/L、男性尿样0.005μg/L)。分析从我国一个村在采集的40份尿样,女性尿样中So、Sa和Sa/So比值分别为1.29-13.58μg/L、0.25-3.13μg/L和0.15-0.25,男性尿样中分别为0.075~3.07μg/L、0.019-0.50μg/L和0.028~0.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