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7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12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38篇 |
晶体学 | 6篇 |
力学 | 34篇 |
综合类 | 10篇 |
数学 | 140篇 |
物理学 | 2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63.
评述了作为配体催化剂的手性三配位及四配位磷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某些不对称的合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4.
早在本世纪初物理化学家们就已观察到,某些物质从其熔融态或溶液中结晶出来时,在某些条件下可形成周期性的宏观结晶条纹[1,2],这就是周期结晶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和晶体生长、材料物性以及成矿过程等重要问题紧密相关,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关非平衡非线性系统中自发产生各种时空有序现象(自组织现象)的各种理论(如耗散结构理论)[3]的兴起,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这类现象的兴趣.八十年代,Iwamoto等先后报道了甲基苄基氨基甲酸酯(MethylMesitylcarbamate)从氯仿溶液[4]和抗坏血酸(AscorbicAcid)从甲醇溶液[5]… 相似文献
65.
利用直接焙烧法在400℃焙烧(NH4)6MoO7O24.4H2O制备了碳酸二甲酯(DMC)与乙酸苯酯(PA)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DPC)反应的正交晶系MoO3催化剂,通过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技术,对MoO3催化剂在失活前后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MoO3催化剂的失活行为.结果表明,正交晶系MoO3的(021)、(110)晶面有利于酯交换反应,多次使用后,催化剂表面有无定形碳的物理沉积,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催化剂颗粒长径比发生了改变,催化剂(021)、(110)晶面衍射峰强度减弱,进而导致了MoO3催化剂的失活. 相似文献
66.
67.
采用熔融酯交换和缩聚两步法,合成了以1,4-丁二醇、4,8-三环[5.2.1.0(2,6)]癸烷二甲醇和碳酸二苯酯为原料的聚(碳酸丁二醇酯-co-三环癸烷二甲醇碳酸酯)(PBTCx, x为进料中TCD占二元醇总量的百分比)。用1H NMR和13C NMR对PBTCs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采用GPC、 DSC、 XRD、 TG对PBTCs的分子量、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TCs的Mw为10500~124800 g?mol-1, Mn为6300~73000 g?mol-1, PDI为1.59~1.73; PBTCs呈无定形态、Tg为-3.43 ℃~70.90 ℃, PBTCs表现出比PBC更高的热稳定性。薄膜拉伸试验结果表明,PBTC30(拉伸强度为33.54 MPa,断裂伸长率为275.69%)和PBTC40(拉伸强度为32.13 MPa,断裂伸长率为294.63%)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在薄膜材料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8.
Mg-Al mixed oxides with different Mg/Al molar ratio were prepared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hydrotalcitelike precursors at 500 °C for 5.0 h and used as catalysts for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diphenyl carbonate with 1,4-butanediol to synthesize high-molecular-weight poly(butylene carbonate) (PBC). The structure-activity correlations of these catalysts in this transesterification process were discussed by means of various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ain growth for the formation of PBC can only be obtained through connecting ―OH and ―OC(C)OC6H5 end-group upon removing the generated phenol, and the sample with Mg/Al molar ratio of 4.0 exhibite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giving PBC with M w of 1.64 × 105 g/mol at 210 °C for 3.0 h. This excellent activity depended mainly o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basicity rather than pore structure or crystallite size of MgO. 相似文献
69.
以胍基取代的二甲基二氯硅烷与胺基锂反应合成了3种硅基化合物,使用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重分析(TGA)研究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挥发性、蒸汽压等性能。 3种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及挥发性,无明显热分解过程,固体残留小于1%,接近纯挥发过程,最高蒸汽压在3600~5300 Pa,满足前驱体使用要求。 以二甲基-胍基-甲乙胺基-硅烷为前驱体,采用螺旋波等离子体气相沉积(HWPCVD)工艺制备了硅基薄膜,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薄膜的化学组成和膜表面结构,XPS分析结果证实该薄膜为Si、N、C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类胍基硅化合物可作为硅基化学气相沉积(CVD)前驱体材料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