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化学   250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24篇
综合类   14篇
数学   54篇
物理学   1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一种碳酸氢根显色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陵庄  陈益钊 《化学学报》1992,50(10):1005-1009
新化合物1。3-N,N'-双-[4-(4'-硝基苯偶氮)苯基]异方酸二酰胺(BNBPS)的DMSO-H_2O溶液是阴离子HCO_3~-的良好显色剂.提供了一种用直接分光光度法分析HCO_3~-的新方法.试液的pH为7.8—9.5时,HCO_3~-与显色剂作用迅速,显色剂由红变蓝(△λ=108nm),并有稳定的有色化合物生成(2h内吸光度不变),λ_(max)=638nm,δ_(638)=2×104~4 L·mol~(-1)·cm~(-1),线性关系良好,显色剂选择性好,常见阳离子在较大范围内不显色,Cl~-,Br~-,I~一和NO_3~-在较大量范围内不干扰.  相似文献   
492.
利用流变学方法, 采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技术开展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LiCl相互作用研究, PVP/LiCl/DMF浓溶液的表观粘度随着LiCl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溶液的粘流活化能也相应增加. 13C NMR结果表明, 溶液中Li+与PVP的羰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改变了PVP分子的聚集状态. 红外光谱结果证实了PVP/LiCl复合物中Li+与PVP的羰基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93.
稀土酞菁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电致变色,气敏和有机半导体材料,因而长期以来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 合成稀土酞菁化合物的方法主要由等人提出用邻二氰基苯与乙酸稀土固相反应制得,产物经氧化铝柱色谱分离时得到蓝色和绿色两种物质,前者为夹层型稀土双酞菁化合物RE(C_(32)H_(16)N_8)_2·H,但关于绿色产物是否为单酞菁是长期争论的问题. 有关稀土单酞菁的合成曾有一些作者做了尝试,等人制出ErC_(32)H_(16)N_9·Cl·2H_2O和SmC_(32)H_(16)N_8·(HCO_2)两种化合物,Mackay制得ClC_(32)H_(16)N_8·YbCl·2H_2O.所有这些报道其元素分析结果与计算值相差较大,并未能确切证实是得到了纯的稀土单酞菁,Sugimoto虽报道过用稀土β-二酮盐与酞菁锂置换反应制得稀土单酞菁,但未见到详细的  相似文献   
494.
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几乎都是光学活性体。用不对称还原非光学活性化合物中的对映面,而得到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反应,从合成方法来说可以认为是理想的反应。可是实际上能满足化学得率及不对称得率两方面的反应尚未发现。  相似文献   
495.
库仑滴定法测定酸,通常用铂电极作电生电极,为了避免阳极产生H~+的干扰,需要将阴极与阳极隔开,由于隔膜的影响,库仑池内阻增大,这就要求恒电流电源输出更高电压,或要求降低恒电流强度,这样对于高含量的测定就受到限制。用银电极为阳极,在卤化物电解  相似文献   
496.
Eu(BSA)3phen与PVK共混体系的光致和电致发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合成了一类新型的以苯甲酰水杨酸(benzoyl salicylic acid,BSA)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1,10-phenanthroline,phen)为第二配体的稀土配合物Eu(BSA)3phen,将导电高分子材料PVK引入到配合物中,制成了结构为ITO/PVK:RE配合物/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通过测量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光谱,发现PVK:RE配合物混合体系存在着能量传递,并对Eu(BSA)3phen与PVK共混体系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几种不同PVK掺杂浓度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7.
由简单的芳醛经3步反应合成了36种未见报道的含唑基的1,4-戊二烯-3-酮类化合物,经IR、1HNMR、MS测定和元素分析证实了其结构.生物活性试验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498.
1964年,Demitras 首先合成了这类化合物。到七十年代,Markovskii 和 Middle-ton 才较详细地研究了它在制备有机氟化合物上时应用。这类氟化剂,其特点是:在化学反应上,速度比较快,反应温和,并具有较好的反应选择性,因而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少;在技术操作上,比较方便,可在一般的玻璃容器中进行,不需压力,同时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它易与羟基、羰基反应而实现氟的取代,广泛应用于含氟有机天然产物的合成,如制备  相似文献   
499.
合成了两个新型方酸菁染料3和5。在催化下,2,3,3-三甲基假吲哚不需N- 烷基化,可直接与方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质子转移。结晶学数据表明,分子3的整体位于同一平面;溶剂苯规则地排在方酸四碳的周围, 后者酷似电子陷肼。染料5有良好的水溶性。  相似文献   
500.
郭国聪  庄峻宁 《结构化学》1996,15(3):243-245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和化学气相传输法合成三硒化二饵,晶体属于四方晶系Mr=571.40,空间群为P4/nmm,a=3.984(1),c=8.228(3),A,V=130.59(7)A^3,Z=1,Dc=7.27g/cm^3,F(000)=238,μ(MoKa)=528.86cm^-1,对于187个I≥3σ(1)的独立衍射点,最后偏离因子R=0.066,Rw=0.078,化合物Er2Se3的晶体结构是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