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66篇
化学   466篇
晶体学   17篇
力学   38篇
综合类   10篇
数学   66篇
物理学   27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721.
以磁性碳纳米管为载体,Co~(2+)、Cu~(2+)及Cd~(2+)等多种金属离子为模板和多巴胺为功能单体,研制一种对多种重金属离子具有高选择性吸附性能的磁性离子印迹聚合物(MIIPs)。采用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技术手段对MIIPs进行了表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详细研究了MIIPs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MIIPs不仅具有优异的磁性能,而且对Cu~(2+)、Co~(2+)及Cd~(2+)具有快速、高效的选择识别能力,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6.08、36.35和30.65 mg/g。结合磁固相萃取和原子吸收光谱,MIIPs成功用于淤泥中Cu~(2+)、Co~(2+)及Cd~(2+)的同时分离富集,富集因子分别为18.6、13.4以及10.9。  相似文献   
722.
氯化原位接枝制备CPE-g-MMA接枝共聚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氯化原位接枝制备CPE-g-MMA接枝共聚物;接枝共聚物结构;氯化原位接枝;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23.
采用高温固相法结合超声波技术合成了红色荧光粉KYyEu1-y(WO4)x(MoO4)2-x系列,探讨了其合成工艺条件,确定了最佳烧结温度为750℃,烧结时间为5 h;并确定了当x=0.5,y=0.1时样品的相对发光亮度达到最大值为118.2,发射峰的位置处在615nm附近(Eu3+离子的5Do→7F2跃迁),色纯度高,显色性能好.经过研究发现,随着钨酸盐的浓度增加,以466 nm波长激发时,Eu3+的5Do→7F2跃迁发射强度也相应增加,当Mo/W=3时亮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24.
Diorganotin(Ⅳ) compound [(p-CNC6H4CH2)2Sn(C9H7N3O3)(H2O)]2 was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tri-p-cyanobenzyltin chloride with Schiff base ligand pyruvic acid isonicotinyl hydrazone. The compound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1H NMR. 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with a=3.143 1(3) nm, b=0.989 99(10) nm, c=1.785 68(18) nm, β=114.908 0(13)°, V=5.039 6(9) nm3, Z=4, μ=1.054 mm-1, Dc=1.513 Mg·m-3, F(000)=2 304, R=0.042 8, wR=0.090 3, GOF=0.997. In this compound, the Sn atom exists in a distorted octahedral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in which one water molecule, one tridentate pyruvic acid isonicotinyl hydrazone ligand, and two trans p-cyanobenzyl groups coordinate to each Sn center, the angle of the axial C10-Sn1-C18 is 166.1(2)°. Two molecules form a weak-bridged dimmer with weak interactions of Sn…O bonding and hydrogen bonds. CCDC: 270796.  相似文献   
725.
温度扫描分析在电路仿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设计或实验教学中了引入了温度扫描仿真分析.基于温度扫描分析计算机仿真的基本原理,通过实践总结出利用仿真软件Multisim进行温度扫描仿真分析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以温度测量电路和负反馈放大电路为应用实例,详细探讨了温度扫描分析在电路仿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26.
基于cluster态具有较强的纠缠顽固性,提出两个利用四粒子cluster态传送任意单粒子态的量子信息共享方案.第一个方案中发送者Alice、控制者Charlie和接收者Bob共享一个四粒子纠缠态,首先Alice对自己拥有的粒子执行一个三粒子Von-Neumann联合测量,然后Charlie对其拥有粒子执行Z基测量,最后Bob根据发送者和控制者的测量结果,对所拥有的粒子做适当的幺正变换,就能重建共享的单粒子任意态.第二个方案利用一个辅助粒子,发送者Alice、控制者Charlie只需做Bell基测量,Bob通过比特位翻转和幺正变换即可得到Alice传送的量子态.与已有方案相比,两方案信息共享的成功概率为100%,且只需四粒子cluster态为载体,可在目前实验室技术条件下实现.  相似文献   
727.
对五种金属材料进行了裂纹扩展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试件分别采用三点弯曲试件(3PB 试件)和紧凑拉伸试件(CT 试件).试验结果分别由载荷 P——位移Δ曲线斜率的变化,(dp)/(dΔ)——Δ曲线,和撕裂模量曲线验证“撕裂失稳准则”.实验表明该准则是非保守的,同时还表明材料撕裂模量曲线 T_(MAT)-Δ(?)有相当离散度.  相似文献   
728.
纯水合物力学性质是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研究的基础, 其与水合物开采、海底地质灾害防治、CO2埋藏、气体储运等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 然而受水合物形成条件和样品本身影响, 目前对纯水合物力学性质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和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难于获取高纯度的水合物实验样品. 据此本文从实验和理论计算两个方面对当前纯水合物力学性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提出可从宏观实验技术改进和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两方面结合来尽可能消除水合物样品本身的影响, 揭示纯水合物力学性质与冰异同的内在原因, 掌握水合物样品残余水气和微孔隙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 从而实现水合物微观力学本质与宏观力学特性间的衔接, 为今后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性质及水合物力学性质相关领域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29.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主链含吡啶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聚吡咙、聚酯以及聚氨酯等芳杂环或杂链高分子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含吡啶环的二元酚、二元酸、二元胺、四元胺类单体以及主链含吡啶环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表征等。  相似文献   
730.
Ni物种形态对Ni/AC催化剂低温脱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了 Ni/AC 催化剂, 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对 Ni/AC 脱硫活性的影响, 并通过 X 射线衍射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经不同温度焙烧后的催化剂上的 Ni 物种形态及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经 400 °C 焙烧后的催化剂中 Ni 物种为 Ni2O3, 550 °C 焙烧后出现了 NiO 物种, 800 °C 焙烧后 Ni 物种变为 NiO 和 Ni 共存, 而 1 000 °C 焙烧后只存在单质 Ni. 这说明不同温度焙烧后的催化剂中 Ni 形成了不同的化学形态. 脱硫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 经 550 °C 和 800 °C 焙烧后的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脱硫活性, 而 400 °C 焙烧的催化剂脱硫活性最差. 这说明 Ni 在催化剂上的不同化学形态是造成脱硫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而 NiO 是 Ni/AC 催化剂脱硫的主要活性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