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86篇
化学   209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35篇
综合类   18篇
数学   75篇
物理学   2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坩埚下降法进行了太阳能电池用砷化镓晶体的生长研究。掺杂硅含量为万分之五可使砷化镓晶体的载流子浓度达到太阳能电池使用要求。孪晶是坩埚下降法生长砷化镓晶体遇到的主要缺陷。通过调节坩埚下降速度以及优化热场环境等手段,成功的获得了一根直径2英寸、长度约140 mm、成晶率接近100%的砷化镓单晶。晶体整体平均位错密度小于1000/cm2,载流子浓度在1.4~2.1×1018/cm3之间。  相似文献   
102.
SDSS DR8海量光谱中包含许多有研究价值的稀有天体,如特殊白矮星(DZ,DQ,DC)、碳星、白矮主序双星、激变变星等,如何在海量光谱中自动搜寻稀有天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提出一种基于核密度估计和K-近邻(K-nearest neighbor, KNN)相结合的方法在SDSS DR8 信噪比大于5的546 383个恒星光谱中搜寻稀有天体。首先对光谱进行高斯核密度估计,选取概率最小的5 000个光谱作为稀有类,概率最大的300 000个光谱作为普通类,然后进行KNN分类,同时也将5 000个稀有光谱的K个最近邻也作为稀有的天体,结果共有21 193条光谱。为了方便分析,对这些光谱聚类后进行人工检查。这些光谱主要包括由于数据缺失、红化、流量定标不准引起的问题光谱、行星状星云、没有物理联系的光谱双星、类星体、特殊白矮星(DZ,DQ,DC)、碳星、白矮主序双星、激变变星等。通过和SIMBAD,NED,ADS及一些主要的文献交叉验证,我们新发现了3个DZ白矮星、1个白矮主序双星、2个伴星为G型星的激变变星,3个激变变星的候选体、6个DC白矮星,1个DC白矮星候选体和1个 BL Lacertae(BL lac)候选体。还发现了1个有CaⅡ三重发射线和MgⅠ发射线的DA白矮星和1个光谱上表现出发射线的晚M恒星但测光图上像是一个星云或星系。  相似文献   
103.
利用自主开发的导电原子力显微镜控制Pt,W探针构成点接触金属/Pr0.7Ca0.3MnO3(PCMO)/Pt三明治结构,对其电流-电压(I-V)及脉冲诱导电阻开关(EPIR)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10 nA限流下两种电极对应结构的I-V都表现出相当稳定的双极性电阻开关特性,以及大于100的电阻开关比.进一步测试发现,点接触W/PCMO/Pt器件具有在10 nA限流下稳定的EPIR特性以及100 pA限流下重复的双极性电阻开关特性.此电流比已报道的电流低3个数量级,表明此结构在低功耗存储器件方面的潜在应用.通过对比样品不同位置、不同限流、不同接触面积点接触Pt/PCMO/Pt的I-V回滞特性,把点接触器件在低电流下稳定、显著的电阻开关效应归结于小的器件面积导致强的局域电场加强了O离子迁移效应.  相似文献   
104.
利用聚束透镜获得高功率密度软X射线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制了针对Z-pinch强X射线辐射源的软X射线聚束透镜,利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强光一号"加速器产生的钨丝阵高温等离子体辐射,对在高功率密度软X射线入射条件下的聚束透镜开展了实验.研究表明:由2401根X光导管组成的透镜,在输入软X射线功率密度达1.0×108W/cm2时,透镜的平均传输效率为9.6%,在软X射线传输过程中等离子体溅射被导管内壁吸收,透镜后焦点处能获得洁净的软X射线源,平均功率桁度达到1.15×109W/cm2.  相似文献   
105.
脉冲泵浦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脉冲泵浦的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重复频率1-10 kHz、脉宽100 μs的976 nmLDs泵浦,实现了脉宽小于10 ns的稳定激光脉冲输出.并对该激光器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首次提出了在脉冲泵浦光纤激光器中产生ns脉冲是瑞利散射和受激布里渊散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6.
一种中高温热泵混合工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90-110℃冷凝温度范围的HFC类中高温热泵非共沸混合工质,其理论循环性能优于CFC114,实测COP为纯工质HFC245fa的97.2%-130.6%、制热量高于HFC245fa。  相似文献   
107.
阐述了三螺旋DNA的发展和最新动态,并从3个方面展开评述:(1)三螺旋DNA稳定性的研究。三螺旋DNA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寡聚核苷酸的内在结构,还受外界环境如溶液的pH值、阳离子的种类和价态、DNA分子嵌入试剂和共聚物等的影响;(2)三螺旋DNA的应用。三螺旋DNA的形成为基因操纵和基因疗法提供了新方法,它在抑制DNA转录、复制、基因定点诱变、定点切割和诱导基因重组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3)三螺旋DNA的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力显微术和顺磁共振谱等。  相似文献   
108.
将石墨化碳黑衍生物键合在毛细管柱上,对烷烃、醇、芳香化合物、酮类等物质进行分离考察,其色谱性能较好.键合石墨化碳黑作为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使用寿命增加,可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9.
牡蛎、缢蛏和菲律宾蛤仔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硝酸-高氯酸法消解样品,应用ICP—AES法测定了牡蛎、缢蛏和菲律宾蛤仔中Ca、Co、Cr、Cu、Fe、Mg、Mn、Ni、Se、Sr、V和Zn共12种微量元素。实验结果表明,3种贝类中均含有大量的Ca、Cu、Fe、Mn、Zn、Mg,还含有Co、Cr、Ni、Se、Sr和V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海产品,可以作为人体补充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0.
共振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趣现象。在核物理领域,存在许多奇特现象,共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介绍了近期发展的RMF-CSM、RMF-CGF和RMF-CMR方法及其对原子核单粒子共振态的研究。给出了120Sn,31Ne等核的单粒子共振态的能量和宽度及其随质量数、形变的变化规律,分析了19C,31Ne和39Mg等核的晕形成的物理机制和在N=20附近能级反转的原因。特别是新发展的RMF-CMR方法,在描述稳定核和奇特核方面都取得了成功,支持Zr同位素存在巨晕的预言。Resonance is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n nature. In nuclear physics, reson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many exotic phenome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cently developed RMF-CSM, RMFCGF, and RMF-CMR methods and their researches on nuclear single-particle resonances. The energies and widths of the single-particle resonant states in 120Sn and 31Ne and their evolution to mass number and deformation are given. In addition,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halo formation in 19C, 31Ne and 39Mg and the cause of energy level inversion near N=20 are analyzed. In particular, the newly developed RMF-CMR approach has been successful in describing stable and exotic nuclei and supports the prediction that Zr isotopes exist in a giant hal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