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8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474篇
化学   802篇
晶体学   41篇
力学   111篇
综合类   48篇
数学   241篇
物理学   91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本实验是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 国家实验室的重离子加速器上完成的. 实验用ORTEC公司生产的HPGe X射线探测器测量了84.5MeV的12C4+离子轰击Cu, Mo, Ag, Cd, In, Sn, W和Au金属靶产生的K壳层特征X射线谱, 计算了Kβ与Kα-X射线强度的比值, 并将结果与Scofield用Hartree-Fock-Slater模型计算出的理论值与用其它方法 (如: 衰变幅射, 用光子, 电子, 质子等粒子与靶相互作用) 得到的实验值进行了比较. 比较结果表明用84.5MeV的12C4+离子轰击Cu, Mo, Ag, Cd, In, Sn, W和Au金属靶产生的Kβ与Kα-X射线强度比值比理论值和其它实验值要大许多.  相似文献   
912.
分子自组装膜表面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不同处理工艺制备十八烷基硫醇自组装膜,研究制备的表面上蒸气冷凝传热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成膜温度,可以实现膜表面上水蒸气冷凝形态从膜状到滴状的过渡.并研究了该表面上滴膜共存状态下的冷凝传热特性,表明过渡状冷凝传热随固液自由能差渐进变化的实质是冷凝形态的渐进变化,表面上冷凝液运动形态的不同也将导致传热性能的改变,并对自组装膜表面上的冷凝传热系数可能随操作时间的增加而回升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13.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SiC/Ni nanocomposites prepared by a simple and facile electroless plating approach at X band are investigated.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SiC nanopartieles (SiCp), the real part of the permittivity, ε', and the dielectric loss tangent tang δe of SiC/Ni nanocomposites are clearly enhanced by about 31% and 33%,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equations for complex permittivity of SiC/Ni nanoeomposites are proposed. We also calculate ε' and tan δe of SiC/Ni nanoeomposites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相似文献   
914.
The radio-over-fibre (ROF) uplink, which combines the merit of optical fibre with that of microwave technology, can supply the high capacity of communi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two major issues: nonlinear distortion of the optical link and the multipath dispersion of the wireless channel,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We propose an equalizer based on hybrid neural networks. The compensation needs no estimation of the channel. The simulated result shows that the ROF uplink can be adequately compensat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qualizer depends on the channel noise.  相似文献   
915.
讨论竖直状态下弹簧振子的能量,阐明了两种势能零点的选取及其在教学中的优劣.  相似文献   
916.
对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一种仅加入3mmol/L盐酸的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液配合微波加热的快速染色方法的具体条件进行了研究.该方法能在1h内完成,比常规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法短得多.同时未加入有机溶剂和其他酸,对人体几乎无害,对环境污染小.而其灵敏度与常规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法相近,适于在实验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17.
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EM)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BS)为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均匀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EM-MIPMs).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形成的复合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M与MA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氢键作用. 利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仪对EM-MIPMs 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显示EM-MIPMs 为均匀规整的球型,平均粒径为4.24 μm,且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同时采用动力学,平衡吸附和选择性吸附实验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 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EM-MIPMs的吸附速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利用Langmuir 和Freundlich 吸附等温方程分别分析了EM-MIPMs 的平衡吸附数据,结果表明,EM-MIPMs 对红霉素有良好的结合性能,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 吸附模型,饱和吸附量为0.242 mmol·g-1. EM-MIPMs的选择识别性能利用固相萃取法来考察,研究表明EM-MIPMs有着良好的特异识别选择性.  相似文献   
918.
锆-苯炔是一类非常重要且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其与烯、炔、醛、酮、腈等不饱和底物反应时,通过调节底物的取代基、化学计量比、配体结构以及反应条件等,可以得到多种形式的锆杂环类化合物.该锆杂环进一步与亲电试剂反应可以构筑结构丰富多样的有机化合物.对锆-苯炔的合成方法及其参与的金属杂环的形成与后续反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锆-苯炔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19.
浸润接触线的摩擦性质与固体表面张力的Wenzel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晓平  蒋亦民 《物理学报》2005,54(5):2202-2206
依据Adam和Jessop关于固-液-气三相接触线具有静摩擦性的观点,能从浸润接触角数据推算 出固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但结果显然会与摩擦条件的具体形式有关.以报道的不锈钢和聚丙 烯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比Mises和Amonton两种摩擦定律给出的表面张力系数,后者给出的 张力才具有总是随表面粗糙性的增大而增加的Wenzel效应,以及当固-液,固-气界面的张力 系数之差等于液-气界面的张力系数时,退后角将变为零的全浸润条件.这似乎表明用Amonto n定律描写接触线的静摩擦要更为合理. 关键词: 浸润角 静摩擦 固体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920.
何友辉  陈洪斌  李飞  宋法伦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3,35(3):035004-1-035004-10
针对在高压设备中因沿面闪络现象而发生绝缘失效的问题,对沿面闪络现象中的基础特性测量手段、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介绍了目前关于沿面闪络观测手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对沿面闪络过程的具体机制以及表面电荷在沿面闪络过程中扮演的作用进行讨论。其中,外在因素、电极-介质界面层因素以及真空-介质表面层因素等三大类因素在影响沿面闪络的同时也对表面电荷积聚消散造成影响,其具体机制各不相同。在沿面闪络的主流机制中,SEEA理论较完整地阐述了沿面闪络的起始过程,ETPR理论则对沿面闪络的发展过程有着更好的解释。此外,表面电荷为沿面闪络发生提供了必要电荷,其积累与消散行为对沿面闪络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开发能够实现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高表面电导的绝缘材料及表面改性技术将是该领域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