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化学   36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6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8篇
物理学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以苯甲醛和乙二胺为原料,经缩合、催化加氢两步法合成标题产物,产物通过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确证.与传统的方法相比产率有所提高,而且反应条件温和,缩短了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22.
利用PVT 10 0分析仪对 5种不同牌号的双向拉伸用聚丙烯 (BOPP)树脂的压力 体积 温度 (PVT)特性进行了测定 ,并利用Tait方程法得出BOPP熔体的热膨胀系数 (α)随温度和等温压缩系数 (β)随压力的变化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牌号为S2 8C的BOPP熔体的热膨胀系数、等温压缩系数和结晶熔融温度分别低于其它牌号 ,因此 ,我们推断S2 8C在冷片形成过程中的体积形变较小 ,可避免由于收缩产生的模片表面缺陷 ,进而减少在后续双向拉伸过程中的破膜现象  相似文献   
23.
环氧化三元乙丙橡胶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脆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氧化的三元乙丙橡胶(eEPDM)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共混可以使PBT共混体的缺口冲击强度获得很大的提高.当eEPDM橡胶浓度为24wt%时,PBTeEPDM共混体的缺口冲击强度是纯PBT的12倍.随着eEPDM含量的增加,在室温下PBTeEPDM共混体出现了明显的脆韧转变,其脆韧转变的临界粒子间距为0.49μm.橡胶的加入及含量的增加使PBT体系的脆韧转变温度(TBD)向低温移动,且PBTuEPDM与PBTeEPDM共混体脆韧转变温度的差随橡胶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扫描电镜照片表明,在橡胶组成相同的情况下,PBT基体中分散的eEPDM粒子明显小于未环氧化的EPDM粒子.且eEPDM橡胶的粒子间距(ID)也明显地低于uEPDM橡胶粒子的ID,这导致PBTeEPDM共混体系在室温下出现脆韧转变.  相似文献   
24.
两面顶金刚石杂质的中子活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刚石里的杂质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相关的报道也较多,然而对于两面顶压机合成的高品级金刚石的杂质确很少有报道.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检测手段-中子活化分析发现金刚石里除了含有触媒的杂质外,还含有十几种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已达到10-9或10-6的数量级别.这些稀有元素的发现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金刚石的性能,提高它的质量.此外,将国内和国外的两面顶金刚石杂质含量进行了对比,发现他们的含量已非常接近,这说明了我国的金刚石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5.
姜伟  徐金花 《数学通报》2007,46(12):43-45
在高中数学里,经常会碰到诸如:曲线恒过定点、方程恒有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等问题.(我们简称为“恒成立”问题)从教学实践和各种检测可以看出:不少同学对于这一类问题感到很“棘手”,本文结合高考、竞赛试题及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对“恒成立”问题的处理策略加以梳理、总结如下:1  相似文献   
26.
针对陀螺随机漂移时间序列由于非平稳和非线性造成单一预测模型难以准确跟踪其变化趋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灰色极端学习机(GELM)的多尺度混合建模方法。首先,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将随机漂移时间序列按照频率高低分解为多个本征模式分量和一个余量;然后针对不同类型时频特性分量选择合适激活函数和隐层神经元数目的GELM分别进行预测;最后,以等权相加的方式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将该方法用于某型激光陀螺随机漂移预测中,仿真结果表明:混合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陀螺随机漂移,预测精度比残差GM(1,1)和GELM预测模型分别提高了33.43%和23.47%,可为激光陀螺的漂移补偿、故障预报和可靠性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7.
28.
合成了一系列基于4,4-′ODPA,3,4-′ODPA以及3,3-′ODPA 3种异构二苯醚二酐单体的异构聚酰亚胺,以苯酐(PA)作为封端剂来控制分子量.用DSC和WAXD为主要手段研究了这几种异构聚酰亚胺的结晶行为.研究发现聚酰亚胺4,4-′ODPA/ODA(二苯醚二胺)在分子量较低的情况下能够在热处理,退火或剪切作用下结晶.并且升高热处理温度和延长热处理时间有利于结晶的完善,在玻璃化温度以上施加剪切能够加速聚酰亚胺的结晶.而对于其他的两种异构体3,4-′ODPA/ODA以及3,3-′ODPA/ODA无论是经过热处理还是施加外力剪切都未能使其结晶.  相似文献   
29.
纳米酶     
纳米酶(Nanozymes)是由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它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纳米材料,能够基于特定的纳米结构催化天然酶的底物并作为酶的代替品。自2007年首次报道以来,全球已有来自于55个国家的420多个研究机构证实了纳米酶的普遍规律。纳米酶的发现第一次揭示纳米材料蕴含一种独特的纳米效应——类酶催化效应。纳米酶作为一种新材料,既有纳米材料本身的理化性质,又有类似酶的催化功能,兼具天然酶与人工酶的优势于一身。其中,纳米结构不仅赋予纳米酶高效催化功能,而且使纳米酶比天然酶稳定,易于规模化生产。另外,纳米酶独特的多酶活性将为设计廉价、稳定、各种各样全新的催化级联反应提供功能分子。纳米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2022年被IUPAC评为十大化学新兴技术。在全球从事化学、酶学、材料学、生物学、医学、理论计算等多领域科学家的共同推进下,如今纳米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新兴领域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解析了纳米酶的构-效关系,将其催化活性提高了约1万倍,实现了超越天然酶的理性设计,创造了全球首个纳米酶产品,出版了纳米酶学英文专著,发布纳米酶术语及中国/国际标准化。更可喜的是,纳...  相似文献   
30.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ernary metal Prussian blue analogues with orthorhombic structure is studied using Ising model. Within the frame work of effective-field theory with correlations, the roles of the mole fraction y, uniaxial magnetic anisotropy,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s also investigated. The interesting phenomenon of the inverted magnetic hysteresis loop has been found. The results can help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work of the molecule-based ferriferrimagn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