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篇
物理学   10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低杂波、电子回旋和中性束等系统作为二级加热的重要手段,将分步投入HL-2A装置并开展实验。为了满足辅助加热各系统工程调试及实验需要,须配置符合各系统要求的高压脉冲调制电源。  相似文献   
82.
在靶丸注入和超声分子束注入等补充加料期间,虽然等离子体密度骤然增加,但用五通道碘化汞探测器阵列及碘化钠探测器在此期间均测到很强的X射线辐射,且射线峰爆发时间与靶丸注入及超声分子束注入时间对应得相当好,用二次电子发射形成雪崩型逃逸电子理论解释了实验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83.
在HL-1装置上,我们对电子回旋共振(ECRH)辅助击穿和电流启动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时建立等离子体电流所需的环电压降低了约一半,等离子体电流的上升率增加了约30%,放电初期所耗的伏秒数节省约1/3,约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4.
本文简要叙述了HL-1M的DC辉光放电清洗技术和放电结果。实验表明,类似HL-1M托卡马克装置的真空室,经过烘烤,Taylor放电和DC放电清洗后,有可能得到高品质的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85.
本文简述亚辉光放电在HL-1装置上的应用。实验表明,这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清洗和碳化手段,它可以弥补磁控清洗放电和碳化的不足之处,并为HL-1M装置器壁锻炼提供了先行试验。  相似文献   
86.
介绍了电子回旋共振加热(ECRH)系统中全固态阳极高压电源的硬件设计方法。阳极电源采用高频PWM和PSM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前级使用SG3525来控制IGBT完成高频逆变,后级由59个模块串接输出而成,通过反馈第一级模块输出电压,实现每个模块输出电压的基本稳定;后级输出电压通过DSP控制PSM模块的通断个数以及第59个模块BUCK电路的占空比,实现输出电压的叠加输出,让输出电压能在35k V内全范围调节,输出电流最大为200m A,调制频率达1k Hz以上。输出波形有3种工作模式,波形前沿时间能在3ms内调节。经过在假负载及ECRH实验平台上的测试,电源性能稳定,证明该硬件设计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7.
为开展磁约束堆芯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正在建造的HL-2M装置拟建造3条5 MW的中性束注入加热束线。简要概述了HL-2M装置NBI加热系统的总体规划,第1条5MW-NBI加热束线的设计,离子源调试实验,注入器核心部件的安装和测试结果。通过调试,目前单个离子源引出束流达到36 A,加速电压75 kV,离子束功率达到2.4 MW,脉冲宽度3 s。通过测试发现:注入器的4条离子束汇聚角误差小于±0.1°,残留离子偏转磁体的磁场测试值与模拟计算值偏差小于±5%,注入器静态真空值达到1.0×10-3 Pa。注入器采用大型非标低温泵,低温泵的抽速达到2.40×106 L/s。第1条5MW-NBI加热束线的试装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束线能够满足HL-2M装置NBI加热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8.
HL-2A装置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系统的主要指标是2MW/1s/68GHz,系统由4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括一只回旋管,微波传输系统,控制保护测量和冷却等子系统。通过对ECRH系统和回旋管的调试,每只管子微波输出功率500kW,脉冲宽度1s,四管并联运行时总输出功率达到1.63MW,系统使用效率高于80%。  相似文献   
89.
During the current flat-top phase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 discharges in the HL-2A Tokamak, the behaviour of runaway electrons has been studied by means of hard x-ray detectors and neutron diagnostics. During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 it can be found that both hard x-ray radiation intensity and neutron emission flux fall rapidly to a very low level, which suggests that runaway electrons have been suppressed by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 From the set of discharges studied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it has also been observ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runaway suppression by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 was apparently affected by two factors: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 power and duration. These results have been analysed by using a test particle model. The decrease of the toroidal electric field due to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 results in a rapid fall in the runaway electron energy that may lead to a suppression of runaway electrons. During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 with different powers and durations, the runaway electrons will experience different slowing down processes. These different decay processes are the major cause for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cy of runaway suppression. This result is related to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Tokamak and may bring an effective control of runaway electrons.  相似文献   
90.
2006年和2008年分别对HL-2A装置的低混杂波传输系统传输特性进行了冷测量和热测量工作。测量结果表明,冷测量传输率达到了94.05%,四个分路的最大相差为11.09°,功率分配也比较均匀;热测量传输率为76%~95%,但功率分配均匀度较差。另外,热测量功率超过230kW时,传输率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