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2 毫秒
41.
传统的化学溶液法制备微米级YBa2Cu3O7-x(YBCO)涂层导体过程中,需要反复多次镀膜和热分解过程才能使膜厚达到1μm以上。本研究以独特的先进低氟溶液为YBCO前驱溶液,通过添加聚吡咯烷酮(PVP)作为增稠剂,提高了YBCO胶体的粘度,并提高了最终YBCO薄膜的厚度及致密性。单次镀膜获得的YBCO薄膜厚度达到了600nm。77K,0T条件下,临界电流密度Jc达到1MA/cm2以上。这种高分子改性的低氟YBCO前驱溶液沉积技术有望在未来涂层导体开发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2.
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SiO2薄膜的光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采用离子束反应溅射(RIBS)制备SiO2薄膜的折射率、消光系数、化学计量比与氧气在氩氧混合工作气体中含量及其沉积速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RIBS制备的SiO2薄膜在0.63 μm处折射率n= 1.48,消光系数小于10-5;随着沉积速率的增加,薄膜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随之变大,当沉积速率超过0.3 nm/s,即使是在纯氧环境溅射,折射率值也不低于1.5;通过对红外透射光谱的主吸收峰位置研究得到沉积的SiO2薄膜为缺氧型,化学计量比不超过1.8,且红外吸收峰位置和SiO2折射率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在不加热衬底情况下使用RIBS制备SiO2薄膜时,会限制沉积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3.
比较了磁控反应溅射(RMS)法与离子束反应溅射(RIBS)法沉积得到的氧化硅薄膜的光学特性,并确定了其对折射率n、消光系数k、沉积速率和混合工作气体Ar/O2中氧含量的依赖性关系。工作气体中O2含量大于15%时通过RMS法沉积的氧化硅薄膜在0.63μm波长折射率约为1.52~1.55,消光系数低于10-5。当O2含量在80%以上时RIBS方法沉积氧化硅薄膜的折射率n=1.52~1.6,消光系数低于10-5。用RMS沉积SiO2薄膜,当氧气量超过15%时发生反应模式,此时沉积速率下降近5倍。而用RIBS时,沉积速率并不依赖氧气在混合工作气体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44.
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是一种表征固态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先进技术,不需要提取固体样品中的溶解性有机质,直接对固体样品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技术、聚类分析(HCA)与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等分析手段,提取乌梁素海表层底泥中的荧光组分,识别影响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揭示有机组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采集了10个表层底泥样品(1#—10#),检测未处理样品和加热处理样品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二者之差得到湖泊底泥有机质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采用PARAFAC技术,提取了4个主要的荧光组分(C1—C4)。C1为类色氨酸物质,主要来自于内源。C2为类富里酸物质、C3为可见区类胡敏酸物质、C4为紫外区类胡敏酸物质,C2—C4主要来自于陆源。四个荧光组分的总含量在北部最高,南部次之,中部最少。C2—C4的总含量高于C1,表明湖区底泥有机质主要来源为陆源。C1在湖区南部的含量高于北部与中部,表明C1可能与大量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有关。C2含量的空间分布为北部>南部>中部。C3在北部地区的含量远高于南部和中部,是北部地区底泥的代表性物质。C4与C2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基于荧光组分HCA,得出C2与C4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C3与C1是区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基于采样点HCA,可将湖区底泥分为3个不同区域,分别为北部重度污染区、南部中度污染区与中部轻度污染区。利用CART模型,进一步验证了C3与C1是识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使湖区底泥的分类结果更为精确,同时为后续乌梁素海底泥污染特征与污染来源的探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5.
利用末端导纳匹配方法和格林函数方法,对含有侧孔的律管进行了声学谱分析,得到了均匀侧孔长管在两个音阶上的共振频谱。发现了随有效管长的均匀递减,其发声频率的递增是不均匀的。主要共振效应发生在离吹孔最近的侧孔处,随着共振频率的升高,气流更加集中地在第一侧孔辐射能量,次共振几乎可以忽略。附管上的侧孔对共振频率影响甚微,但是对音色、音强以及各侧孔的透射率都有一定的影响。该理论给出的共振频率与数值模拟结果符合地很好,第一音阶和第二音阶的平均偏差分别为5.03%和2.23%。由此认为末端导纳匹配方法适用于各类含有侧孔的管状发声物声学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6.
为解决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优化问题,依据易腐品完好率线性递减理论,提出了易腐品完好率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分段递减函数关系,通过分析从供应点到配送中心运输过程,配送中心内部操作过程和从配送中心到需求点配送过程中所产生的三级货损实际情况,探究了本级货损对下级货损的叠加影响,以货物完好量作为客户的最终需求,构建了考虑三级货损成本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算例验证了所建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7.
48.
牙齿表面磨损一般通过显微镜进行形貌图像表征分析,而数值化分析牙齿表面磨损形貌的工作相对较少. 本研究中通过白光共聚焦显微镜,Solarmap Universal 软件和Tooth-Frax软件对牙齿咬合前后表面磨损形貌进行数值化分析,建立磨损前后表面尺度敏感曲线. 结果显示:牙齿表面磨损形貌可以通过轮廓分形分析法建立相应的表面尺度敏感曲线,形成表面磨损尺度敏感数字信号. 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寻求通过表面磨损数值化分析为研发牙齿磨损动态监测设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9.
合成了两种2-氨甲基苯并咪唑(ambi)和去甲基斑蝥酸(H2DCA=7-氧杂二环[2.2.1]庚烷-2,3-二甲酸)与镨(Ⅲ)、钐(Ⅲ)的配合物。应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组成为:(Hambi)[Ln(DCA)2(H2O)3]·3H2O(Ln=Pr(III)(1),Sm(III))(2);Hambi为质子化的ambi。DCA离子的醚键和羧酸根的氧原子参与配位,为三齿配体,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9。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能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与DNA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Kb:1.56×104(1)和1.85×104L·mol-1(2))。配合物能与BSA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KA:9.33×104L·mol-1(1)和1.52×106L·mol-1(2)),结合位点数为1。测试了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的抗癌活性较去甲基斑蝥素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0.
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不仅可以用于小分子的检测,也能够用于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的研究。本文通过对离子化过程的系统分析,提出了基于能量最低原理的离子化过程能量转移理论。样品分子在由液相转移到气相形成离子化气体的过程中受到静电力、分子间的范德华力等多种力的作用。样品的离子化是多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离子化阶段,不同形式的力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电荷在样品表面蒸发和多电荷离子的形成之间存在竞争。对不同结构的分子,分子形态、构象改变导致的两相间转移Gibbs自由能变化不同,可能导致离子蒸发、大分子形成多电荷离子、产生链弹射等行为。离子化能量转移理论不仅能够对已有的3种理论加以简化统一,也可以说明溶剂、电解质离子等在离子化过程中的作用,为优化不同结构与形态样品的质谱检测、了解离子化的真实过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