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7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3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向际鹰  吴震  曾绍群  骆清铭  张平  黄德修 《物理学报》1999,48(10):1831-1838
导出了考虑离轴、离焦、及弱相干时延区配情况的光学相干层析三维传递函数.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分辨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对系统设计及优化起到了指导作用.结论有:光谱带宽增大时,纵向分辨率将线性提高了,其代价是信号幅度呈现线性下降.对于离焦扫描,大的物镜焦距和小的通光口径虽会造成分辨率在绝对数量上的下降,但对于给定的扫描范围来说,其相对的离焦响应反而得以改善,即可在扫描态范围内得到相对均匀的像质.还给出了实测弱相干波形及图像.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2.
CCD摄像机测量噪声与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震  李志杨 《应用光学》1993,14(4):37-41
估算在10位A/D转换精度时CCD摄像机测量的极限精度。详细分析多种噪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以及噪声的表现特征,最后对如何消除测量时直角的影响提出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3.
本文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Zernike三光束干涉仪理论不同的新的理论和“干涉”分析方法。文章不但给出了计算三光束光学系统传递函数的公式,同时也计算出三光束光学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以及这种系统所能达到的精度。  相似文献   
34.
本文对光盘存贮技术中应用的多频声光和衍射光栅分光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二元计算全息理论为基础,用脉位调制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了产生均匀多光束衍射的位相光栅的精确周期结构参数.据此,研制了总衍射效率为73%,最大残余偏差为17.5%能满足实用要求的九光点均匀衍射位相光栅.  相似文献   
35.
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的分辨率及像差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震  张平 《应用光学》1993,14(3):32-36
从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讨论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的深度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同时研究三维成像的像差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36.
吴震  张平 《应用光学》1992,13(5):1-4
本文根据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光特性和棱镜的光学折射性质,设计了一组用于半导体激光系统的特殊复合整形棱镜。当波长漂移为±30nm时,其出射角的改变量仅为一般复合整形棱镜变化量的1/58。该复合棱镜可用于可擦光盘存贮、激光打印及光学信息处理等。  相似文献   
37.
38.
吴震 《高分子学报》2018,50(5):14-24
近年来,阳明学“知行合一”所蕴含的哲学问题及其理论意义,经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而得以重新激活。然而在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论述中,有一个重要命题由于仅见于《阳明先生遗言录》而向来未被注意:“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这句命题无疑是对历来熟知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重要补充,甚至原本就是有关知行合一问题的一项完整论述。这表明,“知—行”处在一念良知的过程中,“知”非见闻之知而是德性之知的同时,又是涵指作为“心知”的意愿、意志、意向,与一念发动而展现出来的“行”处在即本体即工夫的同一结构中,互相涵摄、彼此互动。由于良知具有自知自觉、自反自证的根本能力,从而使知行合一得以可能。在这个意义上,知行合一是良知伦理学的命题而非知识论或认识论命题,因为良知本身就是“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39.
吴震  刘昊 《高分子学报》2019,51(10):14-21
阳明学通过“良知自知”“良知自觉”“觉即弊去”等命题,突出了良知的主体性原则。然而若过于强调人心的主观内在性,则有可能导致良知主体越过外在伦理规范的制约而一任本心的理论后果,晚明学者指责心学流弊有“情识而肆”等表现,并非无的放矢。不过,阳明在世时对此问题已有所警觉,故其试图通过“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等命题,将良知心体提升为普遍客观的超越性实体;而良知实体化也同时意味着天理心性化与心性天理化的双重转化。由此,良知主体性不至于下坠为一己之私的情感意识,而同时也拥有了客观实在的理性实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