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6篇 |
免费 | 304篇 |
国内免费 | 28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636篇 |
晶体学 | 27篇 |
力学 | 140篇 |
综合类 | 66篇 |
数学 | 222篇 |
物理学 | 8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110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94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61.
环境中排放的重金属离子Cu!对水生和陆生生物有强的毒害性。饮用水中Cu!的浓度高于1.0mg·L-1时,将会导致人畜得血色沉着病和胃肠粘膜病[1]。Cu!无法进行生物降解,除去废水中Cu!的常见方法有离子交换、置换、化学沉淀等[2],然而这些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试剂,成本高。近来,研 相似文献
162.
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稀土离子Yb3+/Tm3+共掺杂的钨酸镉纳米晶。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谱分析对制备的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根据XRD图谱可知, 钨酸镉为单斜晶系, 晶粒平均尺寸在28 nm左右。从ESEM图片可明显看出, 钨酸镉呈纳米棒结构, 直径在30 nm左右, 长径比在5~8之间。利用980 nm半导体激光器激发钨酸镉纳米晶得到样品的发射光谱, 存在一个较强的蓝光发射, 发光峰位于481 nm,对应于Tm3+的1G4→3H6能级的跃迁, 分析了Tm3+/Yb3+离子共掺体系的发光机制。讨论了发光强度随稀土离子浓度的变化, 当Tm3+离子的掺杂浓度在2%, Yb3+/Tm3+物质的量浓度比为10:1时钨酸镉纳米晶的发光强度最强。根据泵浦功率与发光强度之间的关系, 可知处于481 nm的蓝光发射属于三光子过程, 由发光强度与掺杂浓度之间的双对数衰减曲线可知, 引起蓝光发射源于Tm3+的电偶极跃迁。 相似文献
163.
164.
165.
La(Ⅲ)—XO螯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热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二甲酚橙与Mg~(2+)、Ca~(2+)、Mn~(2+)、Co~(2+)、Ni~(2+)、Zn~(2+)等金属离子螯合物的热色性,Nakada S作了许多研究。但有关稀土-XO螯合物的热色性研究尚不多见,周世光等报道了镧系-XO螯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热色性。本文基于La(Ⅲ)-XO体系的热色性机理,选择了一些极性非质子溶剂,分别按不同比例与水混合后作溶剂,探讨了La(Ⅲ)-XO热 相似文献
166.
取代硫脲化合物对作物的生长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代脲类化合物已广泛用作除草剂、杀虫剂、杀鼠剂。根据结构活性关系,亦对烯丙基、甲基、二芳基取代硫脲衍生物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进行了研究。本文合成了3类取代硫脲化合物:R_1NHCSNHR_2,其中:R_1=苯基,α-萘基,叔丁基,R_2=α-苯基乙 相似文献
167.
负载型Au催化剂因其在诸多反应过程中的高催化活性而备受研究者关注.然而针对负载型催化剂中Au物种结构的有效调控,以及催化过程中真实构-效关系的探索一直充满了挑战.用CeO2为Au物种担载基底,通过简单煅烧处理引起的CeO2结构变化,进而实现Au/CeO2之间界面作用力的调控.此研究发现Au纳米颗粒中Au0物种具备更为高效的催化室温CO氧化活性,结合多种原位表征分析,其室温条件下催化转化效率更依赖于CO吸附能力.而相比于单原子Au1和纳米Au颗粒,所制备的团簇Au/CeO2催化剂在较高温度(>50℃)展现出优异的催化CO氧化反应性能.随着温度升高,催化剂表界面O参与的MvK反应路径更易发生,因此具有更多表界面活性O物种和Auδ+位点的团簇Au/CeO2催化剂展现出最为优异的催化CO氧化性能.这些发现为高效负载型Au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并深化了对Au/CeO2催化作用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