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5篇
物理学   116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 William A.Fowler教授因创立元素起源的核生成理论,荣获了198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Fowler 1911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1933年,他从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以后,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凯洛格辐射实验室──当今世界核天体物理的研究中心的创始人C.C.Lauritsen.1946年,Fowler被任命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并领导凯洛格实验室.1975年9月18日,美国总统福特亲自授予 Fowler 1974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天体如何演化,元素如何生成,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力图探索…  相似文献   
32.
在核介质中,可能存在非核子自由度,这些非核子自由度是核内核子中逸出的部分子组成的色单态集团.另外,由于核内部分子在核子运动方向上的不确定性,致使较小工的部分子的运动范围进入邻近核子,成为几个核子的共用部分子.在考虑了部分子逸出与共用的因素后,用有效核子质量一个参数,计算了束缚核子的结构函数,所得结果和NMC组最新实验数据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33.
贫金属星的表面丰度与慢中子俘获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依赖于特定恒星模型的前提下,采用参数化热脉冲模型,对三颗铅星的表面丰度进行了拟合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分叉道的影响,结果均能很好地重现观测数据.另外,铅星与非铅星的模型参量对比显示,铅星的平均中子辐照量远大于非铅星,而其挖掘程度明显小于非铅星.这说明尽管参数化热脉冲模型过于简单,但对约束恒星模型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三、守恒矢量流理论与12B和12Bβ能谱形状的测量 新的疑难:gVβ≈gμ 实验上发现:β衰变中的矢量耦合常数gVβ不仅在所有超允许0+→0+跃迁中有惊人的相同,而且与μ衰变中费米型相互作用耦合常数gμ也几乎一样,误差不超过1~2%,这种极好的一致,本来正是普适费米相互作用所要求的。但是,再进一步考虑,却出现了新的疑难,因为核子不同于μ子,它可以发射或吸收虚π介子,例如P←→P+π0←→n+π+←→P+π+-←→……,因此在它的周围好象包着一层介子云。这层介子云对核子的β衰变必然要产生影响,那么为什么包着介子云的核子会与裸μ子有相同的弱作用呢?这显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用解析方法证明了部分子演化模型可为双重X重新标度模型提供物理基础,进而利用修正的Alteralli-Parisi方程描述小x区域的核遮蔽和反遮蔽效应,以改进部分子演化模型,使我们不必引入核遮蔽因子便可统一地描述EMC效应、核遮蔽和反遮蔽效应.最后,利用改进的部分子演化模型相当好地解释了核Drell-Yan过程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6.
考虑最低维非微扰效应即夸克凝聚和胶子凝聚对夸克传播子的贡献,在链近似下,计算了QCD非微扰夸克传播子; 基于所获得的非微扰夸克传播子,对核子结构函数中的非微扰效应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核子结构函数的非平庸Q2依赖性.  相似文献   
37.
通过引入一个用来描述核遮蔽与反遮蔽效应的海夸克和胶子的重组因子,结合x重新标度模型,在保持核动量守恒的条件下,统一描述EMC效应,核Drell-Yan过程和J/ψ光生过程,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8.
本文综述了核Drell-Yan过程在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9.
 (续前期)1931年未发奖.1932年海森伯(WernerHeisenberg1901-1976)因创立量子力学和应用该理论发现氢的同素异形体,获得了193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年,海森伯利用矩阵代数,建立了一套量子力学理论体系,这就是量子理论中的矩阵力学.7月29日,他写成了《关于解释运动学和力学的量子理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正式创立,这一天也被称为“量子力学诞生日”.当时,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经典力学规律不可能正确地应用于原子中的高速运动,需要用新的思想来解释原子和分子中的微观过程.  相似文献   
40.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新生的科学在开始时是不可能有完备的基础的,它们的创造者的伟大在于他们以直觉的预感击中了正确的目标”。爱因斯坦也明确指出:“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由此可见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回顾20世纪,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界的一位伟人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曾利用他的直觉预感做出了重大成就,他就是恩里科·费米。费米是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1901年出生于罗马,1918年进入比萨大学,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193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4年逝世。1933年,费米在他提出的β衰变理论中指出,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都是矢量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