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559篇
化学   914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175篇
综合类   83篇
数学   439篇
物理学   99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9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0篇
  1962年   8篇
  1956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朱德钦  郑守扬  生瑜 《应用化学》2017,34(2):195-203
赋予木塑复合材料(WPC)的阻燃性能成为近年来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两轮正交试验,研究8种常见的协效剂对膨胀型阻燃剂(IFRs,m(聚磷酸铵,APP)∶m(季戊四醇,PER)=2∶1)的阻燃增效作用,筛选出具有显著协效作用的协效剂组MgO/EG(可膨胀石墨)/SiO_2,其组成为m(MgO)∶m(EG)∶m(SiO_2)=1∶5∶5,其与IFRs的最佳配比为m(IFRs)∶m(MgO/EG/SiO_2)=1∶0.18,得到性能良好的阻燃型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通过热重分析(TGA)和锥形量热分析(CONE)评价IFRs及协效剂组对聚丙烯(PP)基木塑复合材料(WPC)热稳定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FRs及MgO/EG/SiO_2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WPC的热稳定性,WPC/IFRs/MgO/EG/SiO_2600℃的残炭率达到22.42%。WPC/IFRs的热释放速率峰(PHRR)、总热释放量(THR)和总烟释放量(TSP)相比于WPC分别降低了21.9%、8.7%和22%。MgO/EG/SiO_2的加入可以进一步提高IFRs的阻燃效率,WPC/IFRs/MgO/EG/SiO_2的PHRR和THR相比于WPC分别降低了33.0%和13.8%。  相似文献   
72.
介孔Al2O3负载纳米Au催化剂用于低温催化氧化C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模板剂合成了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较多表面碱性位的介孔Al2O3载体,并采用均相沉积-沉淀法制备了Al2O3负载纳米Au催化剂,对制备的介孔Al2O3载体及相应催化剂采用低温N2吸附法、TEM和XPS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体表面碱性对纳米Au粒子在载体表面的沉积及相应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 以CO2-TPD法测定载体表面碱性,结果表明,介孔氧化铝的表面碱性与其合成过程中所用的模板剂有关. 以表面碱性位较丰富的介孔Al2O3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表面Au粒子分布较均匀且粒径(3.1~3.2 nm)较小,在CO完全氧化反应中催化活性最高,表明载体表面的碱性位有利于稳定其表面沉积的纳米Au粒子. XPS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Au主要以Au0金属态形式存在,它在CO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3.
近年来,由于大气CO2浓度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CO2的捕获与利用是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CO2催化转化为甲醇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甲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洁净的绿色燃料和能源载体.Cu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并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通常,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是采用H2对金属氧化物进行还原.然而,传统的气相还原过程伴随着强烈的热效应,且需要在高温(473-573 K)下进行,会引起表面铜颗粒长大并加速其聚集烧结,使得活性组分利用率下降.近年来,以NaBH4为还原剂的液相还原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且条件可控,反应在低温下进行,放出的热量可在液相环境中迅速得到转移,大大抑制了铜颗粒的聚集.因此,液相还原法可制备出高铜分散度、高活性的催化剂.焙烧温度对铜基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已得到广泛探究,但这仅限于含二价铜物种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含多种铜价态催化剂的影响未见报道.由于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含有还原态的铜物种(Cu0和Cu+),它们比Cu2+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因此在后续的焙烧过程中催化剂更容易发生烧结和聚集.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了Cu/Zn/Al/Zr催化剂,分别于423,573,723和873 K焙烧后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制备的铜基催化剂结构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随着焙烧温度升高,铜物种聚集作用增强,金属铜颗粒尺寸增大,873 K时烧结出现显著增强.由于比表面积随焙烧温度升高而减小,高温度焙烧的催化剂具有小的表面碱性位数目.焙烧温度会影响催化剂中铜物种与其它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催化剂的还原.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逐渐降低,表面Cu+/Cu0的比例先增后减.CO2加氢活性评价显示,液相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尤其是甲醇选择性;随着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的CO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先增后减,CZAZ-573催化剂具有最高活性,且在1000 h长周期活性测试中表现稳定.CO2转化率与催化剂暴露金属铜的比表面积密切相关.相比Cu0,产物甲醇更容易在Cu+表面催化生成,催化剂表面的Cu+/Cu0比与甲醇选择性的变化规律一致.通过调控焙烧温度可得到高Cu比表面积以及高Cu+/Cu0比的催化剂,有利于CO2加氢生成甲醇.  相似文献   
74.
杨启光  费浩生  魏振乾 《物理学报》1995,44(11):1754-1760
对非线性折射率慢弛豫介质的Z扫描理论进行了详细推导,得到了透射光场的表达式.分析表明:对于慢弛豫介质,其Z扫描过程也是非线性折射的累积过程.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5.
在扩散限制凝聚(DLA)模型基础上,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具有幂次相互作用的磁性粒子动力学凝聚过程.重点研究了在不同幂指数。值下团簇的形貌及其分形维数Df随耦合参数膨的演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较大的α值,即α=5时,团簇形貌随雕的变化较小,其分形维数Df一般在1.60~1.70;而随着α值的减小,团簇形貌随参数βC有一明显的演化过程,在模拟范围内,分形维数Df在1.20~1.95.  相似文献   
76.
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淀积(MOCVD)生长了发射层厚度为150 nm、掺杂浓度为1.6×1017 cm-3的透射式GaN光电阴极,并在超高真空激活系统中对其进行了激活.通过多信息量测试系统进行了测试,发现透射式负电子亲和势(NEA)GaN光电阴极的量子效率曲线成一个"门"的形状,在255—355 nm波段有较大且平坦的响应,在290 nm处取得最大值为13%,由于AlN缓冲层对短波段光的吸收系数较大,在小于255 nm的波段量子效率出现了下降,当波长大于3 关键词: 透射式 NEA GaN光电阴极 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77.
采用淬火法研究CaF_2-Al_2O_3体系的相平衡关系,并作出相图。氟化钙与氧化铝构成简单共熔二元系,共熔点是1290±5°,7分子%Al_2O_3。氟化钙与氧化铝的固溶体(Pascal)以及CaAl_2O_3F_2与CaAl_(10)O_(15)F_2化合物(Günther等)在本工作中均未能证实。在空气中,氟化钙与氧化锚生成CaAl_4O_7(1275°),反应主要按 CaF_2+2Al_2O_3+H_2O→CaAl_4O_2+2HF或 3CaF_2+7Al_2O_3→3CaAl_4O_2+2AlF_3 2AlF_3+3H_2O→Al_2O_3+6HF进行。热力学计算的结果支持氟化钙与氧化铝的共存现象及上述氟化钙与氧化铝之间的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78.
現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的面前擺着一項重大而又光荣的任务,达任务就是要在此較短的时期內把本國的科学水平在它的各个方向上提高到世界科学的水平。这个任务,就是要消减由於过去帝国主义国家对偉大中国人民的殖民压迫和对內政的干涉而造成的科学落后現象。这种干涉,會經阻碍了中國的經济、技術和多年古老文化科学的發展。  相似文献   
79.
6-氨基己酸对已内醯胺聚合反应的影响曾进行了研究。分别以五种不同量的6-氨基己酸为催化剂于230±1°在封管中进行己内醯胺的聚合。测定其各组试样在各反应时间后所得聚合产物中的单体含量,低聚体含量和聚合体生成量,以及聚合体的数均分子量。实验结果显示,单体含量随反应时间而迅速减少,聚合体生成量则迅速增加,均随催化剂用量而有不同的速度。最后各组之单体含量及聚合体生成量均分别趋于一定的数值。低聚体在各反应时间内均大致保持一定的量。各组聚合体的数均分子量,开始时以催化剂用量最多者上升最快,催化剂用量较少者经若干时间以后逐渐超过催化剂用量较多者。最后,各组的数均分子量均各自分别达到一定的数值。我们推论,6-氨基己酸对己内醯胺具有引发和生链的作用,而各级聚合体亦有同样作用。在反应过程中,加聚、缩聚、降解和交换等反应均同时存在,在起始时以加聚为显著,伴之而起的即有大分子间的缩聚,最后通过链的降解和链的交换连到单体、圜型低聚体和各级聚合体与水之间的一个总平衡体系。  相似文献   
80.
前曾报告一些植物生长控制剂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本文继续报告26个结构上与植物生长控制剂萘乙酸(NAA)和萘氧乙酸(NOAA)类似的而且可能具有雌性激素活性的四氢菲羧酸及萘丙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以研究抗肿瘤活性、植物生长控制活力、雌性激素作用三种生物作用间的关系,从而探索抗肿瘤药物的新途径.初步药理试验结果表明,有些化合物对小白鼠肉瘤-37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它二种生物试验将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