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7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9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修改了Landshoff-Nachtmann的软玻密子(Pomeron P)场论模型.从强子组分夸克具有结构的观点出发,根据高能强作用软过程中的最大非微扰强作用反应假定,提出了有关软P新的结构图像.对撞强子中的一对组分夸克被分解为裸夸克和一系列非微扰胶子(和夸克对).与此相应,软P的结构是由胶子形成的一系列切割梯形图之和所代表.在系统能量s很大而动量转移|t|很小的多重雷吉(Regge)运动学区间,并在保留lns的领头阶近似下,计算了这组切割梯形图之和所对应的散射振幅和总截面.它们的表达式出现了对s的Regge型幂次因子,得出了软P轨迹的简洁表达式.简单说明了按本文提出的方案可以讨论那些相关的强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800MeV/A 12C+12C 碰撞中观察到的反常大横动量, 指出它可以自然地解释为核内存在多夸克系统. 根据这一图象作的初步计算和实验符合得很好, 从而从另一侧面印证了由轻子深度非弹中的EMC效应所得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深入分析高能不等核碰撞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多源模型.计算了CERN和BNL两个能区的中心快度横能分布,成功地解释了高能时横能分布随靶核质量增加的加宽和低能时的饱和.给出了横能分布达到饱和(完全核阻止)的靶核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的两种非线性效应—次级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及不等核过程的核内级联;分析了它们对末态粒子分布,特别是末态分布对靶核依赖性影响;用流体力学模型具体计算了快度分布的靶核依赖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5.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混合事件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RQMD(Relativistic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产生器产生的数据输入作为原始事例取样,讨论了在比较复杂的背景情况下,一种新的混合事件方法,用以证实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中高能量激发共振态的存在.并以共振态重子Δ++为例演示了这一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高能碰撞多粒子产生的末态粒子系统的涨落,有可能成为研究多粒子动力学的突破口.如何消去系统的统计涨落是其中最重要的课题.本文采用一个简单模型,通过Monte Carlo模拟,研究了统计涨落对分形结构的影响,找到一种定性地消去系统的统计涨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一个简单的具有非零电荷关联长度的物理图象出发,计算了强子-强子碰撞在不同快度窗口中的奇、偶带电多重数分布,解释了这些分布的重合和分开.计算得到的规一化矩的窗口依赖性和能量依赖性与实验一致.引进了一种新的、特别适合于小快度窗口的归一化矩.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束缚核子内部存在温度的观点,并推出了这个温度与口袋常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EMC效应可能是由这个温度引起,并定出了几组核子内部温度值.最后给出了一个相变温度,并预言了极限核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由于原子核内核子密集使QCD真空发生的改变。我们利用李政道模型估算了核内真空能量的变化,建立了决定束缚核子口袋半径的自洽方程。用这一图象解释轻子在核上深度非弹的EMC效应,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3~-/2,1~-/2,7~+/2等共振态在SU(12)群表示中的填充及其强衰变,发现16016,35100两个表示中的3~-/2粒子不能衰变到1~+/2和0~-.通过改变运动方程质量项的符号使表示的宇称改变,就能将(3~-/2,8)和(1~-/2,1)填在572表示中,从而使它们能衰变到1~+/2和0~-。但是,(3~-/2,1)和7~+/2仍然不能通过SU(12)对称的有效顶点衰变,本文还详细分析了SU(12)在基本粒子分类和强衰变中的成功之处与局限性,并讨论了这种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