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3篇
  免费   1225篇
  国内免费   1472篇
化学   2692篇
晶体学   141篇
力学   523篇
综合类   246篇
数学   1065篇
物理学   2593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64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61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7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9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多曲面反射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波  刘一超  王涌天 《光子学报》2004,33(8):970-973
研究了自由曲面反射式照明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根据反射器的尺寸、位置以及配光要求按点光源设计得到曲面型值点初始坐标后,将双三次B样条曲面引入照明系统的设计,反算出控制顶点.给出了空间任意一条入射光线与反射器区块的交点及其曲面法线向量的求法,为了提高光路追迹的效率,针对多曲面反射体给出了一种快速判断相交区块的算法.探讨了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对B样条曲面反射器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通过优化运算修正控制顶点Z轴坐标,使得曲面在使用扩展光源时光形分布尽可能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92.
通过聚丙烯酸锂(PAALi)与1-丁基-3-甲基咪唑溴(BmimBr)离子液体进行阳离子交换, 将1-丁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引入到聚丙烯酸锂结构中, 形成了丙烯酸锂(AALi)与1-丁基-3-甲基咪唑丙烯酸盐(BmimAA)离子液体的无规共聚物[P(AALi-BmimAA)]. 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投料比、反应物浓度及聚丙烯酸锂分子量等对离子交换程度的影响. 对不同离子交换程度时聚合物电导率的研究结果表明, 所有共聚物的电导率均比聚丙烯酸锂的有明显提高, 并且随着阳离子交换程度的增加, 电导率出现极值. 在聚丙烯酸锂的15%水溶液中, 当Bmim+与Li+的投料摩尔比为1∶1时, 在80 ℃下交换反应24 h, 得到的共聚物的Bmim+与Li+摩尔比为0.0387, 其电导率最高, 为1.44×10-8 S/cm, 比聚丙烯酸锂的电导率(1.06×10-11 S/cm)提高了3个数量级. 向此共聚物中掺杂LiTFSI, 电导率再次提高2个数量级, 最高可达2.90×10-6 S/cm.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 针对PbZr0.5Ti0.5O3无氢和含氢的顺电相和铁电相的二层超晶胞, 分别计算了Ti沿c轴位移时体系总能量的变化、电子云密度分布和Ti—O、Zr—O和H—O的重叠布居数. 结果表明, 含氢铁电相的Ti—O键和Zr—O键相对无氢铁电相明显减弱, 氢氧之间较强的轨道杂化使它们趋于形成共价键; 晶格中氢氧键的钉扎效应使含氢情况下的顺电相能量始终低于铁电相能量, 说明氢的引入阻碍了PbZr0.5Ti0.5O3从立方顺电相到四方铁电相的相变, 并推断其为含氢气氛退火过程中PbZr0.5Ti0.5O3铁电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得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铁电材料在氮氢混合气氛退火后铁电性能下降的微观机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4.
十二烷基吗啉选择性吸附氯化钠的分子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氯化钠-光卤石反浮选体系中捕收剂十二烷基吗啉(DMP)选择性吸附氯化钠的机理. 用Material Studio 4.0软件和COMPASS分子力场方法建立了DMP在氯化钠和光卤石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模型, 并进行动力学模拟和能量优化, 确立了DMP在两种矿物表面的最佳吸附构型. 结果表明, DMP分子通过其官能团中的O、N原子与氯化钠界面水结构中的H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吸附在氯化钠表面, 吸附作用能为-119.49 kJ·mol-1, 而光卤石界面水结构不能保持稳定排列, 致使DMP直接作用在光卤石表面, 吸附能为-37.97 kJ·mol-1, 在两种矿物共存体系中, 这种吸附能差异导致了DMP在氯化钠表面的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99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品及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_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乳品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AFM_1)的含量。样品经氯仿提取,过硅胶固相萃取柱净化,用氯仿-丙酮(1+1)混合溶液将黄曲霉毒素M_1从固相萃取柱上洗脱下来。以ZORBAX SB C_(18)色谱柱为分离柱,水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淋洗,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黄曲霉毒素M_1在1.0~25μg·L~(-1)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5μg·kg~(-1)。应用此法测定了牛奶和乳粉中AFM_1的含量,并测得其平均回收率分别在76.0%~80.0%和76.7%~9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7.0%。  相似文献   
996.
以4-氨基-4,5-二氢-3-苯氧甲基-1氢-1,2,4-三唑-5-硫酮与取代苯甲醛为原料反应制得了9个新的三唑硫酮席夫碱类化合物,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各化合物结构。初步室内毒力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其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997.
聚苯乙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苯乙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一维纳米管分散微结构,往往表现出比纯聚苯乙烯更好的机械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热性能等,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特点、制备与纯化和性能,然后重点阐述了聚苯乙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几种制备方法、结构表征以及力学、电学和热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聚苯乙烯共聚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98.
在pH大于12的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氯代除草剂全部水解为盐,用正己烷和甲基叔丁基醚混合溶剂提取有机杂质,再在酸性条件下经5 mL甲基叔丁基醚提取,重氮甲烷甲基衍生化30 min后用带微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以4,4-二溴八氟联苯为内标物进行定量.茅草枯、麦草威、2,4-D、五氯苯酚的质量浓度分别在5.0 ~500、1.0 ~200、5.0 ~500、0.5 ~100 μ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4 5 ~0.998 0),检出限分别为1.0、0.5、1.0、0.1 μg/L.用该法测定南京玄武湖水样中的茅草枯,其质量浓度为7.1 μg/L,4种被测组分在高、中和低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分别为102% ~105%、96% ~110%、87% ~109%.同时建立了一种生产重氮甲烷的新原料--N-亚硝基-N-甲基脲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999.
3,4-双(3',5'-二硝基苯-1'-基)氧化呋咱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并合成了新化合物3,4-双(3',5'-二硝基苯-1'-基)氧化呋咱(4).以苯甲腈为起始原料,经加成、重氮化、分子间二聚得到3,4-二苯基氧化呋咱(3),3经HNO3/H2SO4硝化合成了4,其结构经1H 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初步考察了加成、重氮化、缩合环化、硝化等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新型咔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9-乙基咔唑-3-甲醛与4-氨基-3,5-二甲基-1,2,4-三氮唑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咔唑衍生物-- 9-乙基咔唑-3-甲醛缩4-氨基-3,5-二乙基-1,2,4-三氮唑(1),其结构经1H NMR, 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1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8.829(8)(A), b=9.863(10)(A), c=19.530(15)(A), β=101.65(5)°, V=1 666(3)(A)3, Dc=1.266 g·cm-3, Z=4, F(000)=672, μ=0.079 mm-1.最终偏离因子R1=0.075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