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1篇 |
晶体学 | 6篇 |
力学 | 9篇 |
综合类 | 7篇 |
数学 | 28篇 |
物理学 | 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X射线衍射谱(XRD)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研究了热处理对AgxO样品的结构及成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制备的AgxO样品基本为无定型,并且AgO和Ag2O两种成份共存;两组具有代表性的AgxO样品经过高温热处理后分别呈现了(Ag+Ag2O)和Ag2O的多晶结构,结构及成份的巨大差异与样品制备条件息息相关;AgO和Ag2O两种成份的热分解临界温度分别为200℃和300℃;热处理过程中,伴随着AgxO的热分解及体内的氧原子向样品表面的扩散过程,并且Ag2O具有相对致密的结构. 相似文献
42.
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抑菌圈法测定载银羟基磷灰石抗菌剂的抗菌性能,采用24 h抗菌法测定载银羟基磷灰石抗菌陶瓷的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载银羟基磷灰石抗菌剂和陶瓷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抗菌剂MIC随抗菌剂中Ag+掺入量的增加而降低,抑菌圈则随抗菌剂中Ag+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大,MIC和抑菌圈实验结果一致,二者均能较好评价抗菌剂的抗菌性能.当陶瓷中4.50; Ag-HA型抗菌剂掺入量为9wt;时,陶瓷抗菌率大于99.9;,且抗菌性能的耐久性效果好. 相似文献
43.
44.
以吸附绿色合成法制备载银壳聚糖,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热重分析研究其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并研究了壳聚糖对银离子的吸附模型,以此为抗菌材料,通过平板扩散板法评价载银壳聚糖的抗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银离子在多糖结构中的引入影响了其原有的晶体结构,提升了其热稳定性。壳聚糖对银离子的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和Dubinin-Radushkevich方程相一致,说明了壳聚糖中银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单层吸附和化学吸附,并且根据Langmiur方程计算壳聚糖对银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478.09 mg/g,含银量为32.34%,与Dubinin-Radushkevich计算结果一致。银含量饱和的载银壳聚糖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其最小抑菌浓度为80 μg/mL。 相似文献
45.
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是一种突变的DNA修复酶,可切除生物体内受损DNA的标志物8-氧鸟嘌呤(8-oxoG),而8-oxoG与多种癌症的病因学有关。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效应,以1条5''末端标记羧基荧光素且含有8-oxoG的DNA链为信号探针,1条3''末端含多个G碱基的互补序列作为猝灭基团,根据加入OGG1前后体系荧光强度的变化,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检测OGG1酶活性的荧光传感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对OGG1浓度进行灵敏的定量检测,且OGG1酶浓度在0~60 U/mL范围内与体系荧光强度的变化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 0.7 U/mL。利用该方法检测人类血清样品中的OGG1酶,加标回收率为99.1%~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4.3%。该传感器选择性好,简化了实验步骤,节约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46.
基于聚合物的蛋白质C端反向富集策略是用于研究蛋白质C端最为广泛的策略之一。目前,基于胰蛋白酶(trypsin)切割精氨酸残基C端(ArgC型酶切)的蛋白C端组学方法对蛋白质C端的鉴定深度仍有待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对此方法进行了优化和评估:建立了基于“V型”过滤装置的“一锅法”富集流程,避免了副反应的干扰,缩短了样本的制备时间;优化了蛋白水平乙酰化反应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残基上的副反应,提高了肽段鉴定的可信性;优化了基于固相萃取枪头膜片过滤柱(StageTip柱)的样品分离过程,使C端肽段的鉴定深度增加至原来的4倍。通过以上优化,按照肽段水平错误发现率(FDR)<0.01、离子分数(ion score)≥20,且C端带有乙醇胺修饰的数据筛选标准,从人HEK 293T细胞中共鉴定出696个蛋白质C端。若仅要求肽段水平FDR<0.01,鉴定数目进一步增加到933个,这是基于聚合物富集策略的蛋白质C端组学方法所得的最大数据集之一。探索了胰蛋白酶镜像酶(LysargiNase)切割精氨酸残基N端(ArgN型酶切)与不同肽段N端衍生化修饰组合对蛋白质C端鉴定数目和种类的影响,“LysargiNase酶切+肽段N端乙酰化”新策略在原有“胰蛋白酶酶切+肽段N端二甲基化”策略的基础上将鉴定蛋白质C端的种类提升了47%。综上,该研究通过对基于Arg型酶切的蛋白C端组学方法的优化,提升了C端肽段的鉴定深度,扩大了C端肽段鉴定的覆盖范围。该方法将有望成为系统性表征蛋白质C端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7.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标题配位聚合物{[Cu2(dhbd)(bipy)2]•10H2O}n (H4dhbd=2,3-二羟基丁二酸, bipy=2,2'-联吡啶),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C2/c, a=2.1965(4) nm, b=1.0671(2) nm, c=1.3662(3) nm, β=93.50(3)°, Z=4, R=0.0388.晶体的基本构建基元包含10个结晶H2O分子和由两个Cu(II)原子、一个采用双二齿螯合配位的2,3-二羟基丁二酸根、两个2,2'-联吡啶形成具有C2旋转轴的U形双核单元, 相邻的两个方向相反的U形双核单元通过双羧基O桥联形成沿c轴延伸的一维链; 链间籍C—H…O和O—H…O氢键扩展为三维结构.配合物中呈现了一种2,3-二羟基丁二酸与过渡金属配位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48.
Two novel supramolecular complexes, [Cu(bopapa)(mal)]·H2O·CH3OH (1) and {[Cu(bopapap)](Hmal)2}·2H2O (2) [bpapa = bis-[6-(2-pyridylamino)pyrid-2-yl]amine, bpapap = 2,6-bis-[6-(pyrid-2-ylamino)pyrid-2-ylamino]- pyridine, mal=maleate dianion] were rationally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ased on flexible multidentate ligands and copper(Ⅱ) maleate. Complexes 1 and 2 were all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thermal analysis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Complex 1 is of an infinite 3-D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constructed by 2-D sheets to contain 1-D helical chains formed by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 inter- actions between the non-coordinated oxygen atoms from maleate and nitrogen atoms from amino groups of bpapa. Complex 2 also takes a 3-D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which is built from 2-D rhombic sheets produced by sequential dimer units. Interestingly, three pairs of symmetrical hydrogen bonds generate these dimer units. 相似文献
49.
以20 mol%Et3N作为催化剂,3-羟基氧化吲哚与β-芳基丙烯二腈为原料,经Michael加成/环化串联反应合成了13个新型螺[二氢呋喃-2,3′-氧化吲哚]衍生物(3a~3m),分离收率51%~99%, dr值1:1~4:1,产物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考察了化合物对LPS激活巨噬细胞RAW264.7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g的细胞抑制活性最强(IC50: 18.59 μM),化合物3d对炎症因子NO释放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 50.87 μM)。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