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6篇
化学   12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2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表面分子印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近年来已在手性分离、固相萃取以及化学仿生传感器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是将分子识别位点设计在载体表面或接近表面的地方,制得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与传统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相比,具有目标分子更易接近印迹位点、吸附动力学更快、吸附容量更高等优点。本文简述了表面分子印迹研究的最新进展,根据载体种类及表面修饰方法的不同,分别介绍了以硅材料、磁性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为载体的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相似文献   
62.
采用自由基共聚制得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MPC)的共聚物, 在模板中将溶剂蒸发得到了共聚物膜.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谱(GPC)、元素分析仪(EA)、氢核磁共振(1H NM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聚物及其膜的结构与形态进行了表征, 并测定了膜的溶胀度与表面的亲水性, 结合对牛血清蛋白(BSA)吸附研究结果表明: 共聚物膜的溶胀度随着MPC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由动态接触角(DCA)结果可知共聚物膜表面的链段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重排, MPC链段向膜表面的迁移提高了膜表面的亲水性, 降低了对蛋白质的吸附. 并通过体外血小板粘附试验对膜材料的抗凝血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当共聚物膜中w(MPC)=0.25时, 膜表面吸附的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共聚物膜表现出良好的抗凝血性能.  相似文献   
63.
对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几种典型反应体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活性种与休眠种的电子效应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对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进行和控制的本质原因进行了阐述。得到结论如下:活性种与休眠种互为依存,共存于平衡体系中,参与反应物质的电子效应对平衡体系稳定性至关重要。只有稳定的平衡体系、以及活性种与休眠种的快速可逆变化才是活性聚合的保障。认识到这些,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活性聚合本质的理解,并能够对知识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64.
疏亿万  刘晓亚  陈道勇 《化学学报》2006,64(18):1937-1939
全氟辛酸(PFOA)与聚苯乙烯-b-聚-4-乙烯吡啶(PS-b-P4VP)的配合能诱导嵌段共聚物在其共同溶剂氯仿中胶束化. 胶束化不仅能形成棒状聚集体, 还能得到椭球形胶束. 当嵌段共聚物PS-b-P4VP浓度为1.0 g/L时, 使用光散射和扫描电镜研究了MR值(全氟辛酸与聚合物中吡啶环的物质的量比)在1/30到1/10之间的聚集行为及形态. 发现即使当MR值小到1/30时仍然形成稳定的聚集体.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改变MR值可以获得不同形态的聚集体.  相似文献   
65.
热敏性聚(N-乙烯基异丁酰胺)接枝高分子微球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自由基聚合和端基反应法合成了大分子单体聚 (N 乙烯基异丁酰胺 ) (PNVIBA) ,将其与苯乙烯在乙醇 水的混合溶剂中进行分散共聚 ,得到了PNVIBA接枝聚苯乙烯 (PNVIBA g PSt)高分子微球 .用GPC、激光光散射和电子显微镜等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微球直径及形态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大分子单体PNVIBA和PNVIBA g PSt高分子微球具有明显的热敏性 ,并且发现PNVIBA g PSt微球直径和形态可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加以控制 ,得到了一种新形态的亚微米级高分子微球  相似文献   
66.
用L-苯丙氨酸乙酯(L-Phe)改性透明质酸(HA)双亲性生物大分子(HA-Phe)负载生物活性分子木瓜蛋白酶(papain),HA-Phe和Papain通过静电、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自组装形成生物基Papain/HA-Phe复合纳米粒子.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对复合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形成的复合纳米粒子为球形结构,粒径约308 nm.以此复合纳米粒子为颗粒乳化剂稳定白油,形成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乳液的扫描电镜(SEM)显示,复合纳米粒子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复合纳米粒子的吸附层以稳定乳液.详细研究了pH和盐浓度对复合纳米粒子性质和复合纳米粒子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增加,复合纳米粒子在油滴表面的吸附数目减少,乳化性能降低;随着盐浓度增加,复合纳米粒子的形变能力增强,乳化性能提高.进一步研究了乳液中木瓜蛋白酶的活性及美白效果.研究表明,制备的乳液保留了一定的活性,且具有一定的美白效果.  相似文献   
67.
制备了具有氧化还原响应性的无规共聚物聚{1-溴十二烷基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季铵盐-co-N-[2-(吡啶-2-二硫烷基)-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甲酯}(PPDM),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凝胶液相色谱(GPC)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选择性溶剂法制备负载有小分子药物扑热息痛(PCTM)的PPDM载药胶体粒子,通过纳米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胶体粒子的粒径、形貌和载药率进行了表征;最后利用电泳沉积技术将上述载药胶体粒子沉积到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涂层,对涂层的化学组分、表面形貌、抗菌性能、响应释药性能及细胞毒性等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以响应性载药胶体粒子为构筑单元,利用电泳沉积法可以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具有响应性释药功能的抗菌涂层,该涂层在通过季铵盐杀死细菌的同时可在还原性环境中响应性释放药物扑热息痛,从而改善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疼痛及发热等症状.  相似文献   
68.
利用7-(2-羟基乙氧基)-4-甲基香豆素(HEMC)疏水改性透明质酸(HA)制得光敏双亲大分子(HA-HEMC),并通过自组装形成了HA-HEMC胶体粒子。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确定了HA-HEMC的结构及取代度;采用动态激光光散射、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对胶体粒子的性质及形貌进行了表征。进一步以HA-HEMC胶体粒子作为颗粒乳化剂稳定油水界面,研究了胶体粒子质量浓度、油相类型、水相pH和盐浓度对胶体粒子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A-HEMC可以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粒径约为236nm的球形胶体粒子;该胶体粒子能够在较宽的pH范围内(3~11)稳定水包油型乳液且所得乳液有良好的耐盐性;此外,HAHEMC胶体粒子还能稳定多种油-水体系。  相似文献   
69.
用从头计算法QCISD/6-311++G**得到了HF(X1Σ+)的势能曲线,基于Dunham方法得到了HF(X1Σ+)的光谱常数,从而得到了(3→1,2→0)的泛频跃迁精细结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HF(X1Σ+)的各阶力常数,其计算结果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70.
UH和UH_2分子的结构与势能函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势 (RECP)和密度泛函 (B3LYP SDD)方法研究了UH ,UH2 基态和低激发态的结构和势能函数 ,导出了分子的光谱数据 .结果表明 ,UH和UH2 的基电子状态分别为X4 Π和X3A2 ,离解能分别为 2 .886eV和5 .2 4 9eV ,UH2 具有C2v对称性 ,得到了UH和UH2 的几个不同的低激发态的结构与光谱数据 .应用多体项展式理论以及数字拟合方法 ,计算得到了UH分子和基态UH2 三原子分子的分析势能函数 ,该函数正确反映了UH和UH2分子的结构特征 ,可用于研究UHH的微观反应动力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