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0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7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下讨论了核子–核子散射过程和矢量介子交换势.给出了赝标π介子和矢量ρ和ω介子的GCM中心力的交换势和NN散射14个分波的相移.研究表明,矢量介子交换势可以替代单胶子交换势以解释核力的短程排斥.  相似文献   
32.
由单胶子交换正反夸克对产生模型出发,讨论了两重子间相当于介子交换过程的夸克间的等效相互作用.结果指出这个过程既有两个夸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三个夸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这个等效的两夸克间相互作用具有比OGEP更普遍的形式.  相似文献   
33.
用夸克集团模型推导的S=-1的NY系统的等效定域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CM框架下,重解了S=-1的NY系统的动力学问题,并去掉了文献[6]中的伪共振态.然后用双富里叶变换将GCM核函数转换成RGM核函数,进而计算了S=-1的NY系统的等效定域势.结果表明这些势与Yamamoto等人用SU(3)OBE模型加上唯象硬心的结果相似,且能很好地重现GCM的散射相移.  相似文献   
34.
从手征变换不变的要求出发给出了一个包括四种场交换的夸克-夸克等效相互作用势.用处理集团模型的共振群方法计算了核子-核子散射3S11S0态的相移.较好地解释了以往夸克势模型计算中1S0态相移与实验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35.
在夸克-夸克自旋-轨道耦合势中引入了由海夸克效应产生的、与颜色自由度无关的自旋-轨道耦合势.并定性地讨论了这个势对重子谱及重子-重子相互作用计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余友文  张宗烨  李强兵 《中国物理 C》2002,26(10):1041-1045
从夸克–反夸克通过介子场耦合的模型出发研究了(ΩN)LST是否存在束缚态的问题.计算表明当考虑了su(sd)湮没为K介子的机制后,(ΩN)0212是有可能形成结合能较大的束缚态.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两重子集团间夸克交换项的分析指出,两重子系统的夸克效应是两集团靠得很近时,并在相对运动的低次波(S波)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对给定的两重子态其夸克效应的性质由自旋、味道和色空间置换算符在该态的矩阵元决定.有些自旋–味道状态,Pauli堵塞效应很严重,必然存在着很强的排斥心;另一些自旋–味道状态,夸克交换效应有助于把两个重子“融合”到一起,从而形成双重子态.因此,两重子系统的结合能和散射相移的数据是检验它们之间夸克效应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38.
在实验上有很多现象表明核子共振态△(3/2,3/2)(称为Isobar)是可能被束缚在原子核内的.例如π~-核散射实验中,在比自由△激发能量低几十MeV处有一明显共振峰,这现象可能就是在核内△自由度的被激发(以△表示Isobar,以N表示核子).研究△自由度被激发核的性质的问题已成为一个很有兴趣的课题.我们知道,研究原子核内N-N相互作用是核物理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因为二核子之间的作用势是从微观上了解核性质的基础.同样,研究N-△之间的作用势也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它是研究包含△自由度时  相似文献   
39.
余友文  张宗烨 《物理学报》1958,14(6):488-496
实验上定出的La57的超精细结构常数(a(2D5/2))/(a(2D3/2))之比比由单组态的理论计算出的结果约大三倍。要想解释这个差别,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加入一些组态混合。我们首先考虑到在基态(6s)2(5d)之外再加上一些(6s)(7s)(5d)的混合,并作了详细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只能对单组态的理论稍加修正,而距实验值仍相差甚远。其次又考虑到混合一些(5d)2(6s)的态,因为这种组态能量比较低,所以混合的比例可能比较大,於是所产生的修正也比较大。经过一些简单的分析和估计,得出:要能解释实验,则所需混入(5d)2(6s)的比例太大(约为0.36),因此我们认为虽然混入(5d)2(6s)是可能对理论值有较大的修正,但要与实验符合还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40.
实验上定出的La_(57)的超精细结构常数(a(~2D_(5/2)))/(a(~2D_(3/2)))之比比由单组态的理论计算出的结果约大三倍。要想解释这个差别,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加入一些组态混合。我们首先考虑到在基态(6s)~2(5d)之外再加上一些(6s)(7s)(5d)的混合,并作了详细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只能对单组态的理论稍加修正,而距实验值仍相差甚远。其次又考虑到混合一些(5d)~2(6s)的态,因为这种组态能量比较低,所以混合的比例可能比较大,於是所产生的修正也比较大。经过一些简单的分析和估计,得出:要能解释实验,则所需混入(5d)~3(6s)的比例太大(约为0.36),因此我们认为虽然混入(5d)~2(6s)是可能对理论值有较大的修正,但要与实验符合还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