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3篇
化学   135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7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3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佘益民  张尚 《分析化学》1996,24(10):1204-1207
本文通过切花泥的高温裂解,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其成分进行了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42.
含偶氮聚四氢呋喃的合成及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以4,4′-偶氮二异氰基戊酰氯(ACVCl)与SbCl_5引发体系,低温下进行THF聚合,合成出主链中含有一个偶氮基的聚四氢呋喃(简称AZO-PTHF)。该聚合物中的AZO基和通常低分子偶氮化合物一样可在受热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大分子游离基,因此可作为高分子引发剂引发乙烯基单体聚合。ESR波谱分析表明,该聚合物在40°C左右热分解产生游离基。  相似文献   
43.
从福州郊区旱田地表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絮凝剂产生菌,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链球菌。研究表明,培养基组成如下: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牛肉膏,培养基初始pH值为5~8.5之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添加一定浓度的Na+、Mg2+、Ca2+对培养液的絮凝活性有促进作用,而培养液中少量的Cu2+、Fe3+、Zn2+可抑制絮凝活性,该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有较好的絮凝效果。结合实验现象和双电层理论初步推测了该絮凝剂的絮凝过程模型,对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4.
2—羟基—4—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丁酸的氢迁移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益民  季怡萍 《分析化学》1997,25(10):1138-1142
在甲烷为反应气的化学电离质谱条件下,质子化的2-羟基-4-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丁酸的单分子质谱碎裂产生了m/z148的碎片离子,表明其碎裂过程发生了氢迁移反应,AM在分子轨道的理论计算结果为可能的质子化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在氘代同位素标记和碰撞诱导解离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此离子的形成可能同时存在单氢迁移和双氢迁移,一些质谱图中的物征碎片中离子为可能的McLafferty重排和离子/中性(碎片)复  相似文献   
45.
端羟基聚丁二烯和端羟基SBS遥爪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一种以非极性烃为溶剂,α-甲基萘锂复合物为基体的双锂催化剂LM-T作为引发剂,在环已烷中使丁二烯或丁二烯/苯乙烯进行双活性阴离子聚合,用精制的环氧丙烷终止,合成了双端羟聚丁二烯(HTPB)和双端羟SBS(HTSBS)两种遥爪聚合物。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量和羟基含量可由催化剂用量调整,官能度达到或接近2。分子量分布由GPC测定,宽度指数D=1.4左右。聚合物微观结构通过IR和H-HMR测定,1.4-聚丁二烯含量达到75%左右。因此,HTPB和HTSBS是两种1.4含量较高、分子量分布较窄的离子型遥爪聚合物。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从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 hu wena)粗毒中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出一种组分,通过场解吸质谱(FDMS)和电子电高质谱(EIMS)鉴定为次黄嘌呤核苷,其含量为3.9%.同时,进一步用标准样品进行紫外、液相色谱对照验证,并对次黄嘌呤核苷以毒液中的一种成分的形式存在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47.
报道了丙硫咪唑(5-丙硫基-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的电子轰击质谱。利用串联质谱的低能碰撞诱导解离(CID)技术研究了此化合物的单分子解离,并提出了可能的离子/中性碎片复合物中间体碎裂机理,用来解释在质谱碎裂过程中出现的氢迁移(尤其是远距离的氢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48.
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主要包括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其中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广泛存在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谷物,奶,食用油及其制品中,因此,食品中超痕量及痕量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受到高度关注。由于农产品样品基质复杂,而黄曲霉毒素含量和限量极低,高效特异性样品前处理技术是高灵敏精准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关键之重。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样品前处理和核心识别元件等方面发展迅猛,在黄曲霉毒素痕量检测方面凸显出一定优势。综述了近几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毒素前处理及快速检测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检测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9.
肽类树枝状大分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它在具有普通树枝状大分子的特征如规整性、高度支化、表面呈现高密度功能团、尺度为纳米级、通过可控制备可得到单一分子量等之外, 同时还具有类似蛋白一样的球状结构、好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性、耐蛋白酶水解、生物降解等独特的性能. 肽类树枝状大分子的上述特点, 使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显示出诱人的前景. 本综述从肽类树枝状大分子的制备出发、详尽介绍了肽类树枝状大分子的功能化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籍此推动肽类树枝状大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50.
放射性惰性气体 37Ar的监测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核查体系中现场视察(OSI)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为在理论上考察地下核爆炸后 37Ar泄漏到地表的时间及泄漏量, 将核试验场区抽象为多孔介质, 在不考虑 37Ar在基岩中吸附、 解吸的情况下, 利用多孔介质渗流模型, 对理想场区地下核爆炸产生的 37Ar在地层中的输运进行数值模拟, 给出了 37Ar泄漏到地表时间及变化量。 计算结果可为OSI惰性气体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下核爆炸监测中应用的有效性评价提供参考。 Monitoring radioactive gas 37Ar is an important technique for the On Site Inspection(OSI) of the 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CTBT) verification regim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appearing time and radioactivity of 37Ar which transports to the ground after a nuclear explosion, the rock media in the test area is assumed to be a homogeneous porous media,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gas absorption by and release from the rock media. The seepage model in the porous media is used to calculate 37Ar transportation. Computational results give the time 37Ar leaks to the ground and the variation of its radioactivity with time.And we can analyze and consider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when we have developed OSI noble gas monitoring systems and evaluated their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