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化学   49篇
物理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富勒烯与功能分子之间的电荷作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器件的构筑中.这些功能器件的性能与电极表面的薄膜排布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电极表面的富勒烯和功能分子的组装结构对这些器件的构筑和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HClO4溶液中系统研究了C60分子与有机电子给体-π-受体分子C16H33O-I3CNQ[Z-β-(5-hexadecyloxy-1,3,3-trimethyl-2-indolium)-α-cyano-4-styryl dicyanomethanide]在Au(111)电极表面的二维组装结构.研究发现:C16H33O-I3CNQ分子在Au(111)电极表面组装形成具有短程有序性的条陇状结构;而C60分子在C16H33O-I3CNQ模板之上组装形成了带状结构.C60分子带状结构的形成方向受到了C16H33O-I3CNQ分子中电子给体-π-受体部分排列结构的影响.C60分子与C16H33O-I3CNQ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和电荷转移作用对这种带状结构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结果为利用富勒烯和功能分子之间的作用构筑功能器件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32.
分别以FeSO4.H2O、FeSO4.4H2O和FeSO4.7H2O为原料与LiF在四甘醇介质中反应制得LiFeSO4F,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表征LiFeSO4F的结构和形貌.热重分析表明LiFeSO4F在400℃开始分解.XRD结果表明,以FeSO4.4H2O和FeSO4.7H2O为原料,多个结晶水的存在可以延缓原料的脱水过程,有利于消除产物中FeSO4杂相的生成.利用循环伏安(CV)、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和充放电实验测试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发现加入石墨烯后可以促进LiFeSO4F的电化学活性,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33.
利用CuInSe2纳米材料与P3HT共混形成纳米复合材料,并由此构筑了具有高开关比的原理性光检测器件.研究发现,两种材料的混合比例对器件的性能有明显影响.随着CuInSe2纳米颗粒含量的增加,器件的开关比先增加后减小,而响应时间则一直减小.  相似文献   
34.
潘革波  万立骏  白春礼 《物理》2004,33(3):190-192
文章介绍了最近作者对杯芳烃及其C60络合物有序阵列的研究结果,以多孔的杯[8]芳烃阵列为模板,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在Au(111)表面上成功构筑了高度有序的C60阵列,这一结果为富勒烯等功能分子有序阵列的制备、表面可控组装以及纳米信息存储器件的构筑等提供了又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35.
<正>化学界的同行们、老师们、同学们,您们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我国化学研究已从十分落后的境地崛起,成为化学大国。这是我们化学界同仁们引以自豪的巨变。其标志之一是,我国学者在SCI化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从2009年起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在论文被引用数和高被引论文数等方面也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此期间,我国自己的SCI化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很有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多年来进步很小。据2012年的数据,SCI收录的我国十余种化学期刊中,仅Sci Chin Chem和Chin Chem Let两  相似文献   
36.
拉曼光谱因可表征物质的化学信息而被广泛应用,特别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能够在单分子水平研究物质的化学结构信息,但SERS技术对基底粗糙度要求较高,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空间分辨率。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出现使在原子水平研究物质的形貌成为可能,但该方法不能同时获得原子/分子的化学信息。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技术则集两者于一身,已被广泛用于物质的单分子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本文在回顾TERS及相关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TERS技术的原理及性能,简述了TERS技术用于单分子研究的部分典型结果,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7.
研究发现当电极电位处于双层区时,三种分子在Au(111)电极表面均可形成高度有序的吸附结构.TTF与TCNQ分子有序吸附层的单胞结构分别为(6×3)和(4×7),如图1中的模型所示,分子均是以平躺的方式吸附在Au(111)电极表面.而当电极电位向负方向移至0.08V(RHE)时,TCNQ分子的吸附结构发生了相转变,形成了一种单胞为(3√3×12)的新型结构.这是由于在较负的电位下,TCNQ分子与金电极之间的作用减弱,而相邻分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相邻分子间的角度由原来的60°增大至90°,单胞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电荷转移复合物TTF-TCNQ在Au(111)表面则构筑了层状吸附结构,而且分子不再以平躺形式进行吸附,而是采取肩并肩站立的方式堆积成有序结构,与单纯两种分子在吸附结构和吸附方式上均不相同,如图2所示.此时π-π堆积作用在分子的组装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该堆积方式与TTF-TCNQ单晶和薄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8.
万立骏 《化学通报》2006,69(10):723-737
2006年,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五十华诞。五十年来,化学研究所经历了筹建初创、“十年动乱”、科技体制改革和“知识创新工程”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多年来,化学所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内外各界的无私支援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为化学科学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今日的化学所,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国立化学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39.
β-联碳酰基类衍生物有序自组装膜的ST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气条件下,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四个β-联碳酰基类衍生物在高定向裂解石墨(HOPG)表面的自组装结构. 研究分子的结构中均包含π电子共轭体系和烷基链. 实验研究了分子结构对自组装结构的影响, 并利用分子结构的变化实现了自组装膜结构的调控. 结果表明, 在甲苯溶剂中制备的这些自组装结构均长程有序, 分子间氢键和偶极相互作用是影响自组装膜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0.
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杂杯杂芳烃四氮杂杯芳烃三嗪衍生物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结构. 高分辨的STM图像表明, 该杂杯杂芳烃可以在Au(111)表面形成长程有序的单层膜. 此外, 分子以1,3-交替构象吸附, 两个三嗪环平躺在表面, 而苯环倾斜吸附在基底上, 这是分子间与分子-基底间相互作用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