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4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化学   417篇
晶体学   33篇
力学   53篇
综合类   66篇
数学   78篇
物理学   4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娄钦  臧晨强  王浩原  李凌 《计算物理》2019,36(2):153-164
将高精度的二氧化碳状态方程与气液两相流格子Boltzmann方法中的伪势模型耦合,研究微通道内二氧化碳气液两相流动的界面动力学行为,包括二氧化碳气泡和液滴的分裂、合并、变形,以及气液两相二氧化碳在演化过程中的质量交换.研究发现:当分裂和合并行为达到平衡,并且两相之间不发生质量交换时流动达到稳态.稳态时的流型主要依赖于表面张力,惯性力,管道的润湿性,以及初始体积分数.当表面张力较大时,微通道内形成的二氧化碳气泡或液滴会收缩成圆形,此时二氧化碳气泡或液滴会堵塞微通道,形成段塞流;随着表面张力的减小,形成的气泡或液滴不容易收缩,在微通道内更容易发生变形,出现泡状流或环状流.当壁面润湿性为强疏水性时,二氧化碳在微通道中的流动为环状流,其它润湿性下,流型为段塞流.体积分数较小时,二氧化碳两相流动的流型为段塞流,体积分数较大时,流型为环状流.  相似文献   
42.
The symmetries, symmetry reductions, and exact solutions of a coupled nonlinear Schrodinger (CNLS) equation derived from the governing system for atmospheric gravity waves are researched by means of classical Lie group approach in this paper. Calculation shows the CNLS equation is invariant under some Galilean transformations, scaling transformations, phase shifts, and space-time translations. Some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re derived from the CNLS equation. Several exact solutions including envelope cnoidal waves, solitary waves and trigonometric function solutions for the CNLS equation are also obtained by making use of symmetries.  相似文献   
43.
本文利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RECP)和密度泛函(B3LYP)的方法对Sc原子采用SVP基组,对H原子采用6-311++G基组,对ScH_2分子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得到了它的平衡几何构型和谐振频率.使用多体项展式理论方法,导出了基态ScH_2分子的分析势能函数,该势能表面准确地再现了ScH_2(C_(2v))平衡结构,然后根据势能函数等值图讨论了反应势能面的静态特征,并利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了ScH_2分子的结构.  相似文献   
44.
用微乳化技术结合复合团聚法制备了纳米及亚微米茄红素胶囊,基于动态光散射测量分析了环境p H值对胶囊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纳米茄红素胶囊,当p H值为3.5、6.0及6.8时能稳定的分散,而p H值为7.4时则会出现明显的聚集现象;对亚微米茄红素胶囊,当p H值为3.5、6.0、6.8及7.4时其粒径分布均为双峰状态,其中粒径较大的为亚微米茄红素胶囊,粒径较小的为包覆不良的颗粒,且p H=7.4时的粒径明显小于其它三种p H值时的粒径.虽然亚微米胶囊在p H=7.4时粒径明显变小的结果与纳米胶囊相同,但亚微米胶囊并不像纳米胶囊那样出现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45.
采用不同硅铝比的HZSM-5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超临界、亚超临界、非超临界乙醇)催化提质生物油中的高沸点组分(HBF),应用磷核磁共振(31P-NMR)定量检测了提质前后生物油中醇、酚和羧酸类羟基的质量比(羟基质量/生物油质量)变化,研究和评价了催化剂和超临界条件对生物油催化提质的效果.研究表明,超临界条件有利于生物油中脂肪族羟基的转化,但是不利于非缩合羟基的转化;使用不同酸强度的HZSM-5都能使生物油中的羧基完全转化,增加催化剂的酸强度可以促进脂肪族羟基的转化,而只有酸性较弱的催化剂才能顺利转化非缩合酚羟基.  相似文献   
46.
CuO/TiO2的制备及对NO+CO反应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三种不同的TiO2为载体,负载6%CuO,在色谱-微反装置上考察了三种Cu6-Ti催化剂对NO+CO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由于制备方法不同,活性差别很大,三者活性顺序依次为:Cu6-Ti(T)> Cu6-Ti(S)> Cu6-Ti(nm),TiO2的比表面积及晶型对活性的影响不明显。H2-TPR结果表明,Cu6-Ti在整个TPR过程中出现了3或4个还原峰,表明有多种CuO物种存在。不同预处理Cu6-Ti的TPR显示,在反应中Cu物种可能以多种价态同时存在。NO-TPD结果亦证明,Cu6-Ti对NO+CO的反应活性与NO在催化剂表面的解离难易密切相关,而与NO的吸附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7.
PAMAM树形分子对CaCO3结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端基的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对CaCO3在水溶液中结晶的影响。分别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没有树形分子存在时CaCO3是粒径为10μm的菱形方解石晶体;端基为-COONa的树形分子存在时CaCO3则是粒径为1~2μm的球形球霰石晶体;-COOCH3端基PAMAM树形分子存在时得到的CaCO3相似文献   
48.
手性salen Mn(Ⅲ)化合物是非常有效的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催化剂,近年来对它的非均相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悼圳.以聚合物为载体固载salenMn (Ⅲ)化合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对的无机载体的研究要少得多.本文首次将手性salen Mn(Ⅲ)化合物固载到介孔分子筛MCM-48上,采用FT-IR、XRD、UV-Vis、GC等手段进行表征,并用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表征了其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49.
混合蓝色和绿色发射的高亮度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星形六苯芴类新材料1,2,3,4,5,6-hexakis(9,9-diethyl-9H-fluoren-2-y1)benzene(HKEthFLYPh)分别制备了三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结构为indium-tin oxide(ITO)/NPB(40nm)/HKEthFLYPh(10nm)/Alq3(50nm)/Mg:Ag(200nm)的器件中,获得了两个电致发光谱峰分别位于435和530nm处的明亮白光.HKEthFLYPh足能量传输层;N,N'-bis-(1-naphthyl)-N,N'-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是空穴传输层和蓝色发光层;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Alq3)是电子传输层和绿色发光层.结果表明,当驱动电压为15V时,器件的最大亮度达到8523cd·m-2;在5.5V时,器件达到最大流明效率为1.01m·W-1.在电压为9V时,CIE色坐标为(0.29,0.34).此外,通过改变HKEthFLYPh层的厚度,发现蓝色发射的相对强度随着HKEthFLYPh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50.
The homobinuclear complexes of Cu (Ⅱ) and Ni (Ⅱ) with N, N'-bis(3-Carboxyl salicyl aminal ethylene) oxalamide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spectra, Uv-visible spectra, conductometry, thermogravimetry,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 which indicated the complexes own an oxalic amide bridge-linking structure. Room temperature magnetic moment data show that there are antiferromagnetic spin coupling through oxalic amide conjugated double bond, In DMF, the redox half wave potential of Cu (Ⅱ) binuclear complexes have been measur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which proves that the Cu (Ⅱ) complex has two redox wa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