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14篇 |
免费 | 4792篇 |
国内免费 | 475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2582篇 |
晶体学 | 450篇 |
力学 | 1527篇 |
综合类 | 339篇 |
数学 | 2917篇 |
物理学 | 107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7篇 |
2023年 | 558篇 |
2022年 | 1129篇 |
2021年 | 1148篇 |
2020年 | 1236篇 |
2019年 | 1296篇 |
2018年 | 1082篇 |
2017年 | 1081篇 |
2016年 | 1426篇 |
2015年 | 1578篇 |
2014年 | 1834篇 |
2013年 | 2370篇 |
2012年 | 2695篇 |
2011年 | 2723篇 |
2010年 | 1964篇 |
2009年 | 1957篇 |
2008年 | 2159篇 |
2007年 | 1883篇 |
2006年 | 1707篇 |
2005年 | 1413篇 |
2004年 | 1116篇 |
2003年 | 876篇 |
2002年 | 823篇 |
2001年 | 722篇 |
2000年 | 572篇 |
1999年 | 514篇 |
1998年 | 385篇 |
1997年 | 324篇 |
1996年 | 289篇 |
1995年 | 271篇 |
1994年 | 222篇 |
1993年 | 197篇 |
1992年 | 156篇 |
1991年 | 139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68篇 |
1988年 | 80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2篇 |
1977年 | 5篇 |
1975年 | 7篇 |
1974年 | 5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使磁约束聚变堆实现能量放大与氚自持,在其等离子体区周围设置次临界包层和产氚包层。采用天然铀合金燃料、轻水作冷却剂兼慢化剂,内嵌压力管式的次临界包层设计方案,通过对包层物理性能、结构概念设计、热工水力性能和安全分析,表明该方案可将聚变能量放大10倍以上,氚增殖比大于1.15,具有天然的临界安全性和良好余热安全性能。立足于近中期可利用的聚变技术,力争实现聚变能源的提前商用,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竞争力的技术选项。 相似文献
992.
随着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深入发展,对高精密诊断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致折射率变化这一特性,对新型高时间分辨的全光扫描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介绍了影响光扫描模块偏转特性的两大关键技术,即光扫描模块的设计以及泵浦光与信号光时间同步。通过分解实验开展验证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前期设计制作的光扫描模块可较好地应用于实验中,在一定范围内,泵浦光功率密度越大信号光的偏转也就越大。同时,时间同步对信号光的偏转程度影响也较大,即高时间同步关系也决定了光扫描装置的时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993.
开关技术是影响爆炸箔起爆系统可靠作用、微型化、低能化、集成化的关键技术。电爆炸平面开关是利用强脉冲电流使触发极金属桥箔发生电爆炸,产生高温高压等离子体,使爆炸桥区两侧的电极导通。基于微加工技术,采用Al/CuO复合薄膜材料作为触发电极,设计制造了微型平面复合薄膜电爆炸开关。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光谱谱线测温研究了触发极Al/CuO复合薄膜的形貌、反应性和电爆炸等离子体温度,通过放电电流测试研究了开关性能。结果表明,在主回路电压2000V时,开关输出电流峰值约为1938A,上升时间390ns,性能优于仅以铜薄膜为触发电极的电爆炸平面开关。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997.
基于环境星CCD数据的环境植被指数及叶面积指数反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ROSAIL前向模型模拟的植被冠层光谱,在植被指数构造时,引入修正大气、土壤背景影响的蓝、绿波段,构建了避免过早饱和的环境植被指数(environmental vegetation index,EVI)。基于多个典型冬小麦生育期的地面观测数据,建立基于EVI-LAI长时间序列反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不同品种间的交叉检验。研究表明,EVI建立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反演模型精度优于同类植被指数模型,并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能应用于冬小麦遥感多时相长势监测及LAI反演。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Shashaank Gupta Shuvrajyoti Bhattacharjee Dhananjai Pandey Vipul Bansal Suresh K. Bhargava Ju Lin Peng Ashish Garg 《Applied Physics A: Materials Science & Processing》2011,104(1):395-400
We report an unusual behavior observed in (BiFeO3)1−x
–(PbTiO3)
x
(BF–xPT) thin films prepared using a multilayer 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 method. Films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s were grown
by depositing several bilayers of BF and PT precursors of varying BF and PT layer thicknesses followed by heat treatment in
air. X-ray diffraction showed that samples of all compositions show mixing of two compounds resulting in a single-phase mixture,
also confirm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n contrast to bulk compositions, samples show a monoclinic (MA-type) structure suggesting disappearance of the morphotropic phase boundary (MPB) at x=0.30 as observed in the bulk. This is accompanied by the lack of any enhancement of the remanent polarization at the MPB,
as shown by the ferroelectric measurements. Magnetic measuremen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magnetization of the samples with
increasing BF content. Significant magnetization in the samples indicates melting of spin spirals in the BF–xPT films, arising from a random distribution of iron atoms. Absence of Fe2+ ions was corroborat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in film processing
methodology significantly changes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in contrast to predictions from the equilibrium phase diagram,
besides modifying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P-xPT system dramatical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