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5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94篇
化学   1178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46篇
综合类   30篇
数学   130篇
物理学   28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合成了5,10,15,20-四(对癸烷氧苯基)-β-硝基卟啉镍(1)以及5,10,15,20-四(对癸烷氧苯基)-6'-硝基喹喔啉[2,3.b]卟啉镍(2),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等分析方法表征了它们的结构.由于β-位的取代,不但使化合物1和2的最大吸收较5,10,15,20-四(对癸烷氧苯基)卟啉镍(3)发生了红移,而且化合物1和2的第一氧化电位均大于化合物3.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化合物1和2的液晶行为,结果表明:只有化合物1具有液晶性,其液晶行为表现为升温单变液晶,液晶相变温度始于77℃,相变区间为41℃.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化合物1和2在硅基底上自组装薄膜的形貌,结果表明:化合物1的成膜性和有序性更好.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化合物1和2的优化几何构型与前线轨道分布,其结果与紫外可见光谱.DSC,AFM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固态电解质Li10GeP2S12,其室温离子电导率为2.02×10-3 S/cm,并组装了LiNbO3@LiNi1/3Co1/3Mn1/3O2/Li10GeP2S12/Li全固态电池.恒流充放电测试表明全固态电池首次放电容量121.2 mAh/g,库伦效率40周后稳定在99.8%左右,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达93.7%.电化学阻抗谱的测试结果表明,其典型的阻抗谱图由高频区半圆(HFS)、中频区半圆(MFS)和低频区斜线(LFL)组成,其中,HFS归属于电解质阻抗(Rel//Qel),MFS归属于电荷传递过程(Rct//Qdl),LFL归属于锂离子的固态扩散过程.通过选取适当的等效电路,对实验所得的电化学阻抗谱数据进行拟合,并分析了RelRct随电极电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3.
经过吸附处理的Ti-Si沸石的IR和UV-Vis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R和UV-Vis光谱对Ti-Si沸石吸附H2O、H2O2、烯丙基氯后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观察到H2O2的吸附将引起Ti-Si沸石IR光谱中960cm-1谱带的减弱,同时一个弱带在880cm-1处形成;而在UV-Vis光谱中,吸附H2O2将导致一个新的电子跃迁带在425nm处形成。这时若吸附烯丙基氯,则可发现880cm-1的弱带及UV-Vis425nm的宽带会进一步减弱,同时一个新的IR带重又出现在980cm-1处。吸附H2O2后导致的IR880cm-1弱带的出现及UV-Vis425nm宽带的出现均证实此时在沸石表面形成了过氧钛物种。推测骨架晶格钛可能在H2O2参加的氧化反应中起活性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994.
SO_4~(2-)/TiO_2和SO_4~(2-)/Fe_2O_3固体超强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XRD、TG-DTG、SEM和化学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浸渍H_2SO_4的无定形TiO2和Fe_2O_3在焙烧过程中的晶化、相变、失水及失硫情况,总结出SO42-/MxOy型固体超强酸具有与SO42-/ZrO2体系相同的形成规律;用IR光谱和常温正戊烷异构化反应对SO42-/TiO2和SO42-/Fe_2O_3的超强酸性进行了表征,表明它们与/ZrO_2体系具有相似的表面酸位结构,无水状态主要为L酸位,吸水后部分L酸位可转变为B酸位,但这两种体系的超强酸性均比SO42-/ZrO_2弱,其H0大约在-13~-14之间.  相似文献   
995.
引入SiO2对SO2-4/ZrO2超强酸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共沉淀法和负载法制备了一系列SO2-4/ZrO2-SiO2催化剂, 详细研究了添加SiO2对SO2-4/ZrO2超强酸样品的晶化、比表面、硫含量、超强酸性和异丙苯裂解及异丙醇脱水反应的影响. 引入SiO2会延迟ZrO2的晶化和晶相转变, 减弱SO2-4/ZrO2体系的超强酸性, 但对提高样品的异丙苯裂解和异丙醇脱水反应活性有利.  相似文献   
996.
一个简便合成二茂钛二芳氧基和水杨酸配合物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两相法合成了二茂钛二(五氯苯氧基)配合物,并对二茂钛(环取代)水杨酸配合物的合成法进行了改进,产率为70%-90%。  相似文献   
997.
氧化铬层柱苯膦酸锆的合成与选择氧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进兵  徐金锁  高滋 《化学学报》1999,57(6):609-615
采用乙胺预胶体化方法合成了一系列氧化铬层柱苯膦酸锆和氧化铬层柱磷酸锆催化剂,其铬含量达到22.5%-36.5%,比表面为316-462m^2/g,中孔孔容占总孔容的70%以上,孔径集中在2nm左右。氧化铬层柱苯膦酸锆的热稳定性较高。以30%H~2O~2为氧化剂时,这类催化剂对苯、甲苯、乙苯、环己烷、环己烯、正庚烷和正丁醇等有机化合物具有比CrAPO-11和CrMCM-41更高的选择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98.
近年来,水/有机两相催化已成为均相催化多相化研究的主流[1].其中,新型水溶性膦配体的合成和两相催化新体系的设计尤为引人关注[2].最近我们发现[3],聚醚型水溶性膦-铑催化剂在高温下可溶入有机相对反应进行催化,而在冷却后又重返水相和产物分离.本文通...  相似文献   
999.
主族金属卟啉的合成与光电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义研究了Al(Ⅲ)、Ga(Ⅲ)、In(Ⅲ)、Si(Ⅳ)、Ge(Ⅳ)、Sn(Ⅳ)、Bo(Ⅲ)多元素的四苯基卟啉络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效应。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Si(Ⅳ)、Ge(Ⅳ)、Bi(Ⅲ)四苯基卟啉络合物的合成方法。光电效应结果表明:这些主族元素的卟啉络合物比某些过渡金属卟啉具有较大的光生电压和光生电流。  相似文献   
1000.
Theragnostics represent a combination of therapy and diagnosis within one system. Herein, Fe3O4-ZIF-8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re developed and suggested as candidates for theragnostic applications in cancer treatment. A drug load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ZIF-8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 represents the therapeutic tool, while the Fe3O4 core is included to enable the material visualization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 reliable synthesis of Fe3O4-ZIF-8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of an average size below 100 nm is reported. The nanopartic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TGA, XRPD, TEM, STEM-EDS, DLS, ICP-OES, CHN-elemental analysis, SQUID measurements, and MRI. Moreover, their chemical stability and in vitro cytotoxicity against fibroblast and selected cancer cell lines are evaluated. As a model drug, arsenic trioxide—a promising anticancer drug—is used. The drug release can be triggered by a pH change from 7.4 to 6.0 and the nanoparticles can be visualized by MRI in vitro, thus a potential theragnostic agent for cancer treatment is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