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75篇
  免费   2840篇
  国内免费   2334篇
化学   12220篇
晶体学   180篇
力学   854篇
综合类   207篇
数学   1759篇
物理学   532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316篇
  2022年   388篇
  2021年   509篇
  2020年   710篇
  2019年   770篇
  2018年   552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814篇
  2015年   840篇
  2014年   936篇
  2013年   1139篇
  2012年   1385篇
  2011年   1365篇
  2010年   1033篇
  2009年   949篇
  2008年   1050篇
  2007年   955篇
  2006年   818篇
  2005年   752篇
  2004年   646篇
  2003年   618篇
  2002年   730篇
  2001年   647篇
  2000年   414篇
  1999年   355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41.
以4-(1H-1,2,4-三氮唑)苯甲酸为配体,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种稀土配位聚合物[Tb(tbc3)(H2O)3]n(1)和{[Nd(tbc3)(H2O)3]·H2O}n(2)(Htbc=4-(1H-1,2,4-三氮唑)苯甲酸)。运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该配位聚合物进行了结构测定,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TG及荧光光谱表征。单晶结构表明,配位聚合物1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1,配位聚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配位聚合物1和2均为一维链结构,均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构造。  相似文献   
942.
水热合成了2个以D-樟脑酸(D-H2cam)与1,4-二(咪唑-1-基)丁烷(1,4-bimb)为配体的配位聚合物:[Co(D-cam)(1,4-bimb)]n·4nH2O(1)和[Ni(D-cam)(1,4-bimb)]n(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RD分析,热重,和磁性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这两个聚合物的磁性。结构分析表明,1为P2空间群,其链状结构由氢键作用连接形成二维结构;2为Pna21空间群,呈四重穿插的dia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43.
采用1,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和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为前驱体,在酸性条件下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十三氟辛基修饰的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材料。利用接触角测量、红外光谱、动态光散射和N2吸附等测试技术分别对膜材料的疏水性、溶胶粒径和孔结构进行表征,并深入研究有支撑膜材料的氢气渗透、分离性能以及长期水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十三氟辛基修饰后的膜材料由亲水性变成了疏水性,当nPFOTES/nBTESE=0.6时膜材料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10.4±0.4)°,膜材料还保持微孔结构,孔径分布在0.5~0.8 nm。氢气在修饰后的膜材料中的输运遵循微孔扩散机理,在300℃时,氢气的渗透率达到8.5×10-7mol·m-2·s-1·Pa-1,H2/CO2,H2/CO和H2/SF6的理想分离系数分别为5.49,5.90和18.36,均高于相应的Knudsen扩散分离因子。在250℃且水蒸气物质的量分数为5%水热环境下陈化250 h,氢气渗透率和H2/CO2的理想分离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膜材料具有良好的水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44.
A series of novel phthalic diamid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1,2,3‐triazole moiety were synthesized using one‐pot click chemistry approach and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and HRMS. The insec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armyworm (Mythimna separata), Tetranychu scinnabarinus and cowpea aphid (Aphis craccivora) was evaluated. Compounds 4II‐a and 4II‐i showed 50% insec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armyworm (Mythimna separata)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4 mg/L and one‐third of the compounds had moderate activity against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at 500 mg/L.  相似文献   
945.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pronounced interest in solid-contact ion-selective electrodes (SC-ISEs), with emphasis on the use of conducting polymers as ion-to-electron transducer. In this work, a ladder conjugated polymer, thieno[3,2-b]thiophene (LCPT), was investigated in fabricating Cu2+-selective electrod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ing electrod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chronopotentiometry, and the water layer test.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active LCPT facilitates the ion-to-electron transduction, and avoids the detrimental aqueous layer formed at the interface of SC-ISEs.  相似文献   
946.
半个多世纪以来,碳纤维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比强度、比模量、轻质、导电性以及热/化学稳定性,逐渐成为航空航天、建筑、运输、生物医用、体育用品以及电子电气等诸多应用领域一类非常重要的高性能结构材料。近二十多年来,得益于纳米材料与技术以及高效可再生能源器件的迅速发展,力学性能突出的碳纤维(包括工业化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纳米纤维以及碳纳米管纤维等)凭借高的导电性、电化学特性、多孔以及表面可修饰性等优点,开始作为良好的电极材料应用于多种电化学能源器件与光电转换能源器件中,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首次综述了碳纤维基能源器件的研究进展,从认识碳纤维的发展历史与应用出发,介绍了碳纤维的表面功能化与电极制备的相关基础知识,重点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碳纤维能源器件的发展概况,详细介绍了碳纤维作为功能电极材料在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电容器以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概况。最后,通过分析当前碳纤维能源器件研究领域的现状,对该领域在材料制备工艺、电极设计、器件性能优化与器件集成技术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和探讨。  相似文献   
947.
To exploit an effective adsorbent to separate hydrogen and methane, microporous titanium silicate molecular sieve NaETS-4 was synthesized and modified by strontium.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usion behaviors of the prepared titanosilicate molecular sieve were studied by concentration puls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effects of ion-exchange and dehydration temperature on adsorbent structure and gas diffusion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and Henry's Law constants were enhanced and micropore diffusivity decreased after exchanging Na+ with Sr2+. With the increase of dehydration temperature, Henry's Law constant and micropore diffusivity of CI-I4 decreased in both NaETS-4 and SrETS-4. While for 1-12 in SrETS-4, the increase of Henry's Law constant and the decrease of diffusion rat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hrinks of pore diameter resulting from the relocation of Sr2+. Correspondingly, the kinetic selectivity of H2/CH4 reached 8.91 indicating its potentiality in separating H2 and CH4.  相似文献   
94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对含有不同色素等干扰物的4种基质(韭菜、姜、番茄和苹果)中19种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对比了4种净化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检测方法。试样采用固相萃取法(SPE)和分散固相萃取法(QuEChERS)进行前处理净化。固相萃取柱包括3种,TPS柱、PC/NH2柱(石墨化碳黑氨基柱)和NH2柱(氨基柱),分散固相萃取的吸附剂为PSA(N-丙基乙二胺)和C18混合剂,外标法定量。研究表明,19种农药在5~100μg/kg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TPS柱对色素的吸附效果最好,PSA+C18的吸附效果最差;经TPS柱、NH2柱和PSA+C18净化过的4种基质中,19种农药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2%~107%,71%~110%和72%~108%;经PC/NH2柱净化过的韭菜和姜中,多菌灵的回收率很低,番茄和苹果中无回收,其他18种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1%~110%;经TPS柱、PC/NH2柱、NH2柱和PSA+C18净化后,辛硫磷的相对标准偏差(RSD)普遍较高,其他18种农药的RSD值均小于20%,19种农药的检出限分别为0.001~3,0.007~3,0.02~4,0.02~2μg/kg,定量下限分别为0.003~10,0.02~10,0.06~15,0.05~8μg/kg。本研究为准确、高效、经济的检测目标物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49.
黄油中8种类固醇激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黄油中雌酮、α-雌二醇、β-雌二醇、雌三醇、睾酮、表睾酮、孕酮和丙酸睾酮8种类固醇激素的凝胶渗透色谱(GPC)-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环己烷(1∶1,V/V)提取,提取液经GPC柱净化除脂,GPC浓缩液采用C18色谱柱(100 mm×2.0 mm i.d.,3.0μm)分离,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8种类固醇激素以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药物在1.0~20.0μg/kg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S/N=3)为0.04~0.30μg/kg,定量限LOQs(S/N=10)为1.0μg/kg;添加水平为1.0,2.0,4.0μg/kg时,回收率范围在64.1%~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1%。结果表明,本方法准确、可靠,满足黄油中8种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950.
利用靛红的羰基与β-环糊精单取代乙二胺的缩合反应,合成得到种靛红衍生化β-环糊精Schiff碱类化合物。以3-异氰酸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偶联剂,将其键合到自制的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BA-15表面,制得种新型的靛红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SBA-15液相色谱固定相(ISCDP)。分别对β-环糊精衍生物、SBA-15及固定相进行必要的结构表征。在反相色谱条件下,以卤代尿嘧啶类极性化合物和二取代苯位置异构体为探针,评价新固定相的基本色谱性能。在极性有机溶剂和反相模式下,将新固定相分别用于β-受体阻滞剂药物和丹磺酰化氨基酸对映体的拆分,探讨了相关色谱分离机理。实验表明,靛红吲哚环的引入,增强了环糊精类固定相对卤代尿嘧啶的反相色谱分离能力,分析时间小于7 min。固定相分离硝基苯胺、氨基苯酚和苯二酚的位置异构体时也表现出较高的立体选择性,其中对位异构体均后被洗脱,这与包结作用相关;靛红衍生化β-环糊精配体也提高了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除疏水作用外,靛红衍生化β-环糊精配体还能提供偶极、氢键、π-π和包结等作用,多种协同作用力有利于提高新固定相的手性和非手性分离的选择性。SBA-15作为键合基质,其有序的孔结构有利于保持色谱柱的良好渗透性和小的传质阻力,在快速高效分离分析中具有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