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406篇
化学   739篇
晶体学   30篇
力学   54篇
综合类   25篇
数学   146篇
物理学   5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再生水灌溉农业是实现再生水回用的有效途径,其天然优势和操作可行性已得到普遍认可。再生水灌溉农业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灌溉过程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异化和非定向流失,相关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选取溶解性有机质(DOM)为目标对象,对灌溉过程农业土壤淋溶液DOM谱学信息差异化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以污水源再生水和河水源地表水(参比对照)为灌溉水源,借助一维原状土柱分析灌溉过程对土壤和淋溶液的影响,对土壤表面形貌(SEM)、淋溶液DO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s)进行比对,初步掌握灌溉后土壤淋溶液DOM的基础信息。结果表明:灌溉后的土壤团聚体结构松散、表面粗糙,出现细粒组分聚集和粘结的现象。土壤有机质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土壤DOM在10~20 cm土层分布最多;灌溉过程能够增加0~30 cm土壤有机质和0~20 cm土壤DOM含量,证明土壤对灌溉水有机物具有截留作用。两种淋溶液DOM的UV-Vis谱图比较相近,均在240~270 nm区间出现吸收平台(源于DOM不饱和双键共轭结构);相比之下,再生水源土壤淋溶液DOM的芳香化程度更低、结构更简单,两种淋溶液DOM中富里酸含量高于胡敏酸。淋溶液DOM三维荧光光谱仅出现一处荧光峰,位于Ex/Em=260~270/420~430 nm区域,表明有类腐殖质组分的存在。经与前期研究结果比对,推测氨基酸类物质、类蛋白组分等可能被(灌溉过程)阻滞于土壤体系;自生源(内源)DOM对土壤淋溶液DOM的贡献更大,而外源DOM的影响程度有限。相关结果有助于深度评估再生水灌溉过程农业土壤DOM(或有机质)的流转归趋和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902.
黏度对流固界面滑移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微纳米间隙下固液界面间流体的流动及输运特性,本文改进了商用的原子力显微镜,并利用其对微纳米间隙下固液界面的边界滑移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考察了流体黏度对边界滑移的影响.固体壁面样品采用Si(100)表面,试验液体采用不同黏度的去离子水和蔗糖溶液.结果表明,Si(100)表面与去离子水和蔗糖溶液作用会发生边界滑移,而且随着溶液黏度的升高,滑移长度也随之升高,表现了边界滑移与流体黏度的相关性.所得结果对于微流体输运与控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903.
用苯作源气体在一个微波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系统中沉积了含氢非晶碳薄膜,研究了沉积参数对膜的生长速率的影响.为了探索该种薄膜在干刻蚀工艺过程中用作掩膜的可能性,还研究了它在氧等离子体中的刻蚀性能.结果表明非晶碳膜对于氧等离子体具有高的抗刻蚀性,其刻蚀率不仅与刻蚀的过程参量有关,而且决定于膜的沉积条件.  相似文献   
904.
铜(I)配合物的研究在金属酶的化学模拟和配合物结构及反应性能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但由于铜(I)配合物不稳定, 且在多数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铜(I)配合物的合成比较困难.我们在铜(I)配合物的合成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三苯基膦和氮杂环配体的铜(I)配合物[CuX(PPh3)L]n[2~4] (n=1, X=I, L=1,10-phen; n=2, X=Br, I, L=C9H7N),并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一个类似的新配合物[CuI(PPh3)(bpy)](I)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并把它与其它几个类似的配合物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05.
原子簇化合物的固相合成及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戴安邦教授的指导下 ,我们实验室多年来在室温、近室温条件下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一系列原子簇化合物 ,本文则对用此方法合成的Mo(W ) /S/Cu(Ag)原子簇化合物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并探讨了固相反应合成原子簇化合物的成簇规律和成簇机理。同时本文还概括和总结了Mo(W ) /S/Cu(Ag)原子簇化合物的光限制效应 ,三阶非线性吸收与非线性折射等光学性质 ,初步探讨了Mo(W ) /S/Cu(Ag)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与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6.
报道了〔WOS3Ag3Br(PPh3) 3〕·(OPPh3)簇合物 (C72 H6 0 Ag3BrO2 S3P4W ,Mr=176 4.6 1)单晶的合成和结构。该晶体属于三方晶系 ,空间群为R3 ,晶胞参数 :a =16 .14 0 (3) ,c =2 3 .0 0 3(4) ,V =5 189.4(15 ) 3,μ(MoKα) =3 .2 98mm- 1 ,Z =3 ,F(0 0 0 ) =2 5 98,Dc=1.6 94g/cm3。独立衍射点 2 181,可观察衍射点 195 2 (I≥ 2σ(I) ) ,R =0 .0 496 ,wR =0 .12 48。该晶体由簇合物分子〔WOS3Ag3Br(PPh3) 3〕和以P为中心的扭曲四面体结构的中性分子OPPh3 构成 ,其中的簇合物分子的骨架为由1个W原子、3个S原子、3个Ag原子和 1个Br原子构成的立方烷状。W、O(1)和Br原子位于C3轴上。  相似文献   
907.
采用非水相酶催化法合成氟比洛芬维生素C酯,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等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构建非水相反应体系,通过研究确定最优合成条件:在10 mL、0.057 mol/L的叔丁醇维生素C溶液中,分别添加2.84 mmol氟比洛芬甲酯,10%的N435脂肪酶(以底物的质量分数计),0.8 g分子筛,在70℃,200 r/min的条件下反应28 h.最优条件下的产物转化率为73.63%.  相似文献   
908.
运用纳米氢氧化钴原位修饰碳糊电极微分脉冲伏安(DPV)法检测了辛硫磷。在外加电位下辛硫磷分子被萃取到电极表面,并与纳米氢氧化钴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在-0.489 V处得到1还原峰,且还原峰电流随扫速线性增长,表明电极上的还原过程受吸附控制。吸附过程满足Temkin等温吸附模型。pH与电位的关系表明辛硫磷的还原过程为1电子1个质子反应。运用交流阻抗方法考察了反应过程,并辅以理论计算,表明反应为自发过程,计算结果与循环伏安法一致。采用该体系检测辛硫磷,其还原峰电流与辛硫磷浓度的对数分别在3.333×10~(-13)~3.333×10~(-8) mol/L和3.333×10~(-8)~3.333×10~(-6)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S/N=3)可达3.333×10~(-13) mol/L。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及选择性,用于菠菜中辛硫磷农药的检测,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09.
在低加热条件下(<100℃), 研究了Cu(OAc)2.H2O与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HPMBP)两种异构体(烯醇式与酮式)的固相配位化学反应, 结果表明两种异构体与Cu(OAc)2.H2O固相化学反应活性并不相同。通过IR, UV测定, 发现酮式异构体在与Cu(OAc)2.H2O的固相反应过程中, 其自身经过了一个由酮式到烯醇式的固相异构化。  相似文献   
910.
沸石和分子筛微孔晶体材料是指以硅酸盐、硅铝酸盐、磷铝酸盐和无机金属磷酸盐为骨架的晶体材料[1,2 ] .最近 ,Yaghi,Williams,Zaworotko,Kitagawa和游效曾等 [3~ 11] 利用刚性和热稳定性较好的有机分子 (如芳香多酸和多碱 )和金属离子作为结构单元 ,制备出了新型无机 -有机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