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7篇
  免费   1989篇
  国内免费   3827篇
化学   7208篇
晶体学   429篇
力学   855篇
综合类   642篇
数学   1671篇
物理学   456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376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43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463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605篇
  2013年   775篇
  2012年   724篇
  2011年   780篇
  2010年   854篇
  2009年   879篇
  2008年   1038篇
  2007年   883篇
  2006年   896篇
  2005年   802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466篇
  2002年   454篇
  2001年   461篇
  2000年   481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7篇
  1965年   7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Constructing atomically dispersed active sites with densely exposed and dispersed double metal-Sx catalytic sites for favorable OER catalytic activity remains rare and challenging. Herein, we design and construct a Fe1Sx@Co3S4 electrocatalyst with Fe single atoms epitaxially confined in Co3S4 nanosheets for catalyzing the sluggish alkalin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 Consequently, in ultralow concentration alkaline solutions(0.1 mol/L KOH), such a catalyst is highly active and robust for OER with low overpotentials of 300 and 333 mV at current densities of 10 and 30 mA/cm2, respectively, accompanying long-term stability without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even for 350 h. In addition, Fe1Sx@Co3S4 shows a turnover frequency(TOF) value of 0.18 s−1, nearly three times that of Co3S4(0.07 s−1), suggesting the higher atomic utilization of Fe single atoms. Mössbauer and in-situ Raman spectra confirm that the OER activity of Fe1Sx@Co3S4 origins from a thin catalytic layer of Co(Fe)OOH that interacts with trace-level Fe species in the electrolyte, creating dynamically stable active sites.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s, it suggests that the most active S-coordinated dual-metal site configurations are 2S-bridged (Fe-Co)S4, in which Co-S and Fe-S moieties are shared with two S atoms, which can strongly regulate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reaction intermediates, accelerating the OER reaction kinetics.  相似文献   
932.
本文介绍了井下煤层底板岩层水力学特性(含单位涌水量、水压、渗透系数、裂隙导高带等)的钻孔原位测试方法,以太原市东山煤矿为例,详细给出了煤层底板石炭纪太原组和本溪组岩层的含水性态(水压、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及其奥灰水裂隙导高带等测试方法和结果,对承压水上采煤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33.
在对原表面力仪进行较大改进的基础上 ,以 5 0 0 SN基础油和十六烷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超薄膜流变特性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超薄膜润滑条件下 ,5 0 0 SN和十六烷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牛顿剪切响应 ,即剪切稀释现象 ;摩擦力幅值随剪切速度的增大急剧上升到最大值 ,然后下降至某一固定值附近并产生波动 ;剪切挤压下的临界膜厚小于静态挤压的临界膜厚 ,剪切运动对吸附层有序结构产生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34.
骨料对混凝土材料冲击压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大尺寸Hopkinson压杆,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四种不同骨料尺寸的普通混凝土材料和两种不同配比的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压缩强度,从唯象的角度分析了骨料性质及其粒径对混凝土材料动态压缩性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力学机理,为在工程上更好地利用混凝土材料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935.
低温环境下光纤位移传感器测试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进行了光纤位移传感器在低温环境下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传感器的原理,测试了其室温、液氮温度下的静态传输特性,并进行了标定。实验时采取的参考光强度补偿的措施,消除了光源、光纤衰减等波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利用本传感器系统测试了19芯纯Ag包套的高温超导带材Bi222在液氮温度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应力-临界电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在液氮温度下正常工作,且具有测量范围大、测试精度高等优点,同时还克服了低温应变片仅能测试出复合材料基体或者包套应变的缺点。  相似文献   
936.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测算了2010~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高技术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协同度. 结果表明 在研究期内,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协同度总体在低位运行, 大部分处于未协同和较低水平协同, 且技术创新发展在2014年后明显快于产业集聚; 京津冀、长三角均处于初始阶段向成长阶段过渡时期, 珠三角则相对领先, 逐渐向协作阶段跨越; 京津冀在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上最具协同优势, 长三角在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上向协作阶段过渡的优势明显, 珠三角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上有向协作阶段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937.
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s,RI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能抑制核糖体翻译功能的毒蛋白.本文就核糖体失活蛋白在抗病毒、抗真菌、抗昆虫、抗肿瘤及艾滋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38.
离散型连接件构成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结构中存在反应气体容易产生涡流和较小压降等问题, 影响电池的输出功率. 本文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平台, 建立离散型连接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三维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模拟. 考虑其气体流量、组成、质量以及电化学反应过程, 研究离散型连接件电池阳极和阴极内反应气体的流速、流道阻力和浓度对电池工作性能的影响, 并与相同工况下的平直流道型连接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三维模型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离散型连接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流道内的气体流速较大, 气体浓度下降较慢, 有较强的流道传质能力, 与平直流道型连接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相比, 离散型连接件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提升了61.27%.  相似文献   
939.
进料负荷对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氢过程有重要影响. 以进料负荷为影响因子, 设置温度均为55℃的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氢实验, 其中进料负荷(以VS计)分别设置为(A)5kg?m-3?d-1、(B)10kg?m-3?d-1、(C)15kg?m-3?d-1, 分析厌氧产氢过程中产气量、产氢速率、pH、VFAs、氨氮、SCOD等参数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 B组发酵底物产气量最大, 为8664mL, 产氢速率也最大, 为748.3mL?h-1, 反应过程中pH始终维持在5.5±0.1内, 是厌氧产氢的最佳范围. 实验结束时, 各组VFAs、氨氮浓度分别为7292.46、8248.35、8558.24mg?L-1和544.48、754.31、1458.33mg?L-1. 同时各组SCOD浓度变化趋势相似. 在研究范围的最佳进料负荷下, 进行回流比分别为10%、30%、50%的实验, 结果显示30%回流比的产氢量最大, 为56039mL, 同时运行过程中系统稳定性较好. 综上所述, 进料负荷为10kg?m-3?d-1, 30%回流比的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氢时, 微生物活性较好, 能够产生更多的氢气. 这一结果可为餐厨垃圾资源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0.
基于一款市场较为畅销的注塑机, 设计出一种能精确控制注射速度的模糊神经元PID控制器. 首先, 设计出具有自学能力的神经元PID控制器, 利用模糊算法对其进行优化; 其次, 在原有注射速度线性数学模型的基础上, 构建注塑机注射速度的非线性模型; 最后, 利用MATLAB在所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模糊神经元PID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所设计控制器具有响应迅速、无超调量、控制精度高、控制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