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84篇
  免费   2899篇
  国内免费   2301篇
化学   13436篇
晶体学   216篇
力学   1020篇
综合类   173篇
数学   2297篇
物理学   6242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400篇
  2022年   531篇
  2021年   600篇
  2020年   770篇
  2019年   730篇
  2018年   581篇
  2017年   470篇
  2016年   806篇
  2015年   818篇
  2014年   971篇
  2013年   1317篇
  2012年   1532篇
  2011年   1557篇
  2010年   1132篇
  2009年   995篇
  2008年   1139篇
  2007年   1056篇
  2006年   975篇
  2005年   907篇
  2004年   694篇
  2003年   588篇
  2002年   610篇
  2001年   544篇
  2000年   416篇
  1999年   400篇
  1998年   354篇
  1997年   315篇
  1996年   334篇
  1995年   272篇
  1994年   266篇
  1993年   217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60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18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65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针对新型装甲装备通用质量特性评价指标体系难以确定的问题,在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新型装甲装备特点,确定了通用质量特性初始评价指标及指标筛选要求,运用QFD将新型装甲装备通用质量特性需求映射为评价指标筛选要求,采用粗糙集理论(Rough Set Theory,RST)确定了指标筛选重要度,考虑到关联度的不确定性及多个专家估计值的平均值和估计值的波动程度,将贝叶斯理论引入关系矩阵的确定中,用区间数确定了关联度,进行了评价指标筛选,构建了新型装甲装备通用质量特性评价指标体系,为新型装甲装备通用质量特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针对目前砝码检定工作操作过程复杂、检定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砝码自动检定系统。在符合砝码检定规程的情况下,系统实现了检定数据实时采集、数据处理、生成原始记录、管理标准器、查询历史数据和衡器控制等功能。相对现有的砝码检定方法有操作简单、高效、程序移植性好等优点。系统由主控计算机、串口转无线扩展卡、多台衡器设备及相应的标准砝码装置组成。通过使用串口转Wi-Fi模块,系统可实现控制多台衡器设备的需求。实验结果证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采集数据准确,容易扩展,且大幅度减轻了检定人员的劳动强度,在计量检定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3.
黄艳平  袁健美  郭刚  毛宇亮 《物理学报》2015,64(1):13101-01310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研究了硅烯饱和吸附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稳定性、微观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 并与纯硅烯及其饱和氢化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复合物SiX(X=Li, Na, K, Rb)的形成能都是负的, 相对于纯硅烯来说可以稳定存在. Bader电荷分析表明, 电荷从碱金属原子转移至硅原子. 从成键方式来看, 硅烯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 而与碱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键主要是离子性成键, 但还存在部分共价关联成分. 能带计算表明, 锂原子饱和吸附在硅烯形成的复合物SiLi是直接带隙的半导体, 带隙大小为0.34 eV. 其他碱金属饱和吸附在硅烯上形成的复合物都表现为金属性.  相似文献   
994.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发现, 打破了基于电声子相互作用BCS理论所预言的超导转变温度极限, 掀开了高温超导材料探索和高温超导机理研究的序幕. 根据掺杂类型的不同, 铜氧化物超导材料可以分为空穴型掺杂和电子型掺杂两类. 受限于样品, 对电子型掺杂铜氧化物的研究工作远少于空穴型掺杂体系. 本文简要回顾有关电子型掺杂铜氧化物超导体近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比电子型掺杂和空穴型掺杂铜氧化物的相图来阐明电子型掺杂铜氧化物的研究对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的必要性, 并特别针对电子型掺杂样品制备中的关键因素“退火过程”展开讨论. 结合课题组最新实验结果和相关实验报道我们发现电子型掺杂铜氧化物超导体在制备过程中除受到温度和氧分压的影响外, 退火效果还受到界面应力的强烈调制. 在综合考虑样品生长过程中温度、气氛及应力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 探讨了“保护退火”方法导致电子型体系化学掺杂相图变化的起因.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时间分辨光谱技术详细地研究了ZnCuInS/ZnSe/ZnS量子点的激子弛豫动力学. 基于速率分布模型,波长依赖的发射动力学表明本征激子、界面缺陷态中的激子、给-受体对态中的激子都会参与量子点的发光过程,整个发光过程主要依赖于给-受体对态发射. 瞬态吸收数据表明激发后本征激子和界面缺陷物种可能会同时出现,在高激发光强下,光强依赖的俄歇复合过程也存在于量子点中  相似文献   
996.
997.
Surface‐diffusion‐induced spontaneous Ga incorporation process is demonstrated in ZnO nanowires grown on GaN substrate. Crucially, contrasting distributions of Ga atoms in axial and radial directions are experimentally observed. Ga atoms uniformly distribute along the ~10 μm long ZnO nanowire and show a rapidly gradient distribution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which is attributed substantially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rface and volume diffusion.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incorporation process can potentially modulate doping and properties in semiconductor nanomaterials.

  相似文献   

998.
999.
刚体定轴转动的打击中心是一个很重要的力学概念,但在很多《大学物理》教材中都没有介绍.本文以一根质量均匀分布的细杆绕端点作定轴转动为例,首先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刚体的受力和力矩,根据动力学方程,分别计算出打击中心位置;然后从运动学角度出发,以转轴O点的切向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等于零为条件,再分别寻找打击中心的位置.计算结果表明:上述4种方法得出的刚体打击中心位置是相同的.最后简介刚体打击中心在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A vanillin cross-linked chitosan microsphere deliver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for stabilizatio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pterostilbene. The prepared microsphe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EM images, FT-IR spectra, thermogravimetry, and X-ray diffraction. FT-IR spectr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tosan was cross-linked by vanillin successfully. Thermal analysis showed that pterostilbene had been tot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microspheres and the encapsulation of pterostilbene decreases the rate of degradation and increases the stability. XR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results of DSC analysis. The release rate of pterostilbene from microspheres in pH 3.6 buffer solution could be up to 58.1 % within 48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