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8篇
  免费   1029篇
  国内免费   2350篇
化学   4500篇
晶体学   319篇
力学   418篇
综合类   162篇
数学   878篇
物理学   29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191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241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493篇
  2012年   449篇
  2011年   532篇
  2010年   514篇
  2009年   525篇
  2008年   636篇
  2007年   547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470篇
  2004年   353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1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The propagation of a hard X-ray beam from a partially coherent synchrotron source i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coherent mode decomposition of Gaussian Schell model and wave-front propagation. We investigate how the coherency properties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s of the beam are changed by propagation through optical elements. Here, we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propagation of the partially coherent radiation trans- mitted through an ideal slit. We present the first simulations for focusing partially coherent synchrotron hard X-ray beams using this novel method. And whe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which assumes the source is a totally coherent point source or completely incoherent, this method is proved to be more reasonable and can also demonstrate the coherence properties of the focusing beam. We also simulate the Young’s double slit experiment and the simulated results validate the academ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993.
The multilayer Laue lens (MLL) is a novel diffraction optics which can realize nanometer focusing of hard X-rays with high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a 7.9 μm-thick MLL with the outmost layer thickness of 15 nm is designed based on dynamical diffraction theory. The MLL is fabricated by first depositing the depth-graded multilayer using direct current (DC) magnetron sputtering technology. Then, the multilayer sample is sliced, and both cross-sections are thinned and polished to a depth of 35-41 μm. The focusing property of the MLL is measured at the Shanghai Synchrotron Facility (SSRF). One-dimensional (1D) focusing resolutions of 205 nm and 221 nm are obtained at E=14 keV and 18 keV, respectively.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fabricated MLL can focus hard X-rays into nanometer scale.  相似文献   
994.
探讨了如下一类非牛顿流pt+(pu)χ=0,(pu)χ+(pu2)χ-(︱uχ︱p-2uχ)χ+πχ=pf,π=π(p)=Apr,(χ,t)∈Ωr1,A>0,r>1,其初边值条件为(p,u)|t=0=(p0,u0),χ∈(-1,I),u|χ=1=u|χ=-1=0,t∈(0,T1).利用迭代方法,讨论了该模型的局部强解的爆破准则,证明了:如果T_*是强解(ρ,u)存在的最大时间且T*相似文献   
995.
以2,3,3-三甲基-3H-苯并[e]吲哚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为原料, 乙醇作溶剂, 在酸性催化条件下, 通过一步反应合成了比色荧光探针B. 在EtOH/HEPES(pH=7.4)体积比为9∶1的混合体系中, 向探针B溶液中加入Cr 3+后, 溶液颜色由淡黄色变为紫红色, 说明探针B可以对Cr 3+进行裸眼识别.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分析表明, 探针B对Cr 3+的选择性好、 灵敏度高且对EDTA有良好的接力识别. 探针B对Cr 3+的结合常数Ka=0.28×10 2 mol/L, 检出限为1.90×10 -8 mol/L, 该检出限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中Cr 3+的最大含量(9.60×10 -8 mol/L). 利用荧光发射光谱对实际水样中Cr 3+的浓度进行了定量检测. 探针B也可应用于对活细胞中Cr 3+的检测,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首先利用含有三嗪的芳香酰肼(3)构筑了1,3,4-噁二唑衍生物(5), 然后将化合物5与含有1,3,4-噻二唑的衍生物(6)拼合合成了18个目标分子. 利用红外光谱(IR)、 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目标分子对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Cdc25B)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 有8个目标分子的抑制活性优于其阳性对照物, 有望成为潜在的Cdc25B抑制剂; 有12个目标分子的抑制活性优于其对照物, 有望成为潜在的PTP1B抑制剂.  相似文献   
997.
以苯并噻唑为荧光团, 氰基乙酸乙酯为识别基团, 设计合成了对水合肼和亚硫酸氢盐具有双重检测能力的荧光探针3-(2-羟基-苯并噻唑)-2-氰基-丙烯酸乙酯(HBT-CN). 在二甲基亚砜/磷酸盐(体积比为1:4)的缓冲液中, 探针对水合肼和亚硫酸氢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且荧光强度分别增强了5.6倍(500 nm)和7.5倍(458 nm). 结果表明, 在检测过程中, HTB-CN与水合肼发生了还原-缩合反应, 生成了醛腙, 在波长500 nm处发出黄绿色的荧光信号; HBT-CN与亚硫酸氢盐发生了亲核加成反应, 在波长458 nm处发出蓝色的荧光信号, 从而实现了对水合肼和亚硫酸氢盐的差异性定性与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后嫁接法制备了不同铝负载量的Al-MCM-41分子筛。运用XRD、N2吸附-脱附、NH3-TPD、Py-FTIR等方法对分子筛进行物性表征,利用固定床评价其对噻吩的吸附性能。通过将分子筛吸附噻吩能力与分子筛的酸性质及织构性质进行关联,考察烯烃存在对Al-MCM-41活性位物种吸附脱硫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铝物种的引入即产生了B酸中心,也同时产生了两种类型的L酸中心L1和L2。引入低含量铝物种利于形成B酸中心和L1型酸中心,引入高含量铝物种利于形成L2型酸中心。其中,L2型酸中心对噻吩的吸附效果最佳。烯烃和噻吩在B酸中心发生竞争吸附和催化转化反应,且催化转化反应占主导地位。L2酸中心的存在促进了B酸中心上的催化转化反应,其所生成的大分子硫化物取代噻吩吸附在分子筛酸活性中心上提高了Al-MCM-41分子筛的饱和吸附硫容量。  相似文献   
999.
采用一锅蒸发诱导自组装法(EISA)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铈锆物质的量比的铈锆固溶体催化剂,用TGA研究了其热化学循环分解CO_2制CO的催化性能,并采用XRD、Raman光谱、H2-TPR、XPS、SEM和N_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还原性能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用热重分析(TGA)研究了铈锆固溶体对热化学循环分解CO_2制CO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e/Zr物质的量比增加,铈锆固溶体催化剂的CO_2高温分解活性先增大后减小。Ce/Zr物质的量比为1的Ce_(0.5)Zr_(0.5)O_2催化剂由于具有较多的晶格缺陷和氧空穴,氧迁移能力强,催化活性高,而Ce/Zr物质的量比为3的Ce_(0.75)Zr_(0.25)O_2催化剂具有相对稳定的氧空穴数,循环稳定性好。循环反应后,所有的催化剂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烧结,且富锆固溶体发生了相分离,这可能会影响催化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共沉淀以及后续的气相硫化成功制备了横向边长约为2μm,纵向厚度约为30 nm的NiCo_2S_4六角片,并研究了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在10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NiCo_2S_4电极循环60次后仍然可保持约387mAh·g~(-1)的可逆比容量。此外,NiCo_2S_4电极还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在200、400、800、1000和2000mA·g~(-1)的电流密度下,容量分别为542、398、347、300和217mAh·g~(-1)。通过进一步动力学机制分析发现,NiCo_2S_4电极的良好的倍率性能得益于其二维片层状结构诱导产生的赝电容。上述结果表明,NiCo_2S_4纳米六角片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