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2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702篇
化学   1483篇
晶体学   145篇
力学   153篇
综合类   50篇
数学   295篇
物理学   121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relation of the isoelectric point (IEP) and the point of zero net charge (PZNC) of the hydrotalcite-like compounds was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EP does not equal to the PZNC and the IEP is higher than the PZNC. The structural positive charges existing in the HTlc,which ca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EP and the PZNC. The effects of the structural positive charges of the HTlc on its IEP and PZNC are the same as the specific adsorption of metal cations.  相似文献   
12.
丁武  郝建红 《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16(10):1325-1330
 研究了M个束、N个共振腔的多束速调管(MBK)的增益和带宽,得到了描述小信号增益和带宽与器件结构参数和电子束参数关系的公式,给出了在不同参数下增益随频率的变化曲线。分析了多腔对增益,多束对带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多腔可以提高增益;多束可以降低Q值,从而可以增中带宽,带宽增加工了3.6%,还可以提高增益;对于MBK,频率交叉调谐对增加带宽不如频率调谐好;空间电荷波只对增益有影响,对带宽没有影响。最后,预估一种L带多束速调管的增益带宽为8.1%。  相似文献   
13.
开放式微波消解与干灰化法消解测量食品中铅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开放式微波消解法与干灰化法消解测量食品中铅的方法进行了比较,试验表明,前者操作简易,试验周期短,在测量精度和加标回收率方面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4.
金属颗粒-半导体膜Cu:CdS的制备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磁控溅射产生金属Cu团簇,同时蒸发半导体介质CdS,将Cu团簇包埋在CdS介质中,制备出金属颗粒 半导体膜.团簇大小可通过改变溅射气压控制.用TEM研究了嵌埋团簇的结构.分析表明:CdS很好地包埋了Cu团簇,都呈多晶结构;团簇尺寸在5—20nm,Cu晶格发生了膨胀,膨胀量在7%左右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个把增强颗粒球和基体空心球嵌入等效复合介质空腔中的“双层嵌套模型”,研究了颗粒增强材料自高温冷却下来时,不同相中热应力的分布特点。推出了热应力在弹性和弹塑性状态的各种表达式。研究表明,随着温度降低,增强体受到压应力,基体材料中存在的静水应力为拉应力。温度继续下降,将出现自增强颗粒与基体界面向外扩展的屈服区。随增强相体积分数增大,增强颗粒受到的压应力和基体中的静水拉应力减小,增强颗粒与基体界面屈服的起始温差增大,而基体材料全面屈服的温差却减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超分子结构共掺杂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荧光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改善功能分了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金属纳米粒子-偶氮染料复合物共掺杂超分子结构功能材料的设计新方法.并依照此方法制备出复合材料,观测了其显微结构,测量了其紫外-可见光吸收,研究了该超分子结构复合体系的荧光特性.实验发现,由于金属银纳米粒子的掺杂,使得超分子结构复合体系中功能分子甲基橙在溶液态体系的荧光强度增强近5倍,而在两种不同结构(共混结构和包覆结构)的薄膜态超分子结构体系中,其荧光强度分别被猝灭15%和20%.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膜中采用超分子结构完全能够改善功能分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用干涉方法测量薄膜应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基片弯曲法和牛顿环的基本原理,使用He-Ne激光器、扩束镜、凸透镜和带分光镜的移测显微镜,搭建了薄膜应力测量装置.采用直流溅射法制备了厚度为30~144 nm的银薄膜,衬底采用厚度为0.15 mm、直径为18 mm的圆形玻璃片.实验发现,薄膜厚度对银薄膜的内应力有显著的影响,在薄膜厚度很小时,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应力迅速增大,达到最大值后,随着厚度的继续增加,薄膜应力下降较快并趋于稳定值.  相似文献   
18.
以8-羟基喹啉为配体的金属配合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中有关8-羟基喹啉铝(Alq3)研究已有大量报道,8-羟基喹啉锌(Znq2)研究还有待发展。介绍了两种以Znq2为基体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Znq2(H2O)2和(Znq2)4的合成方法。用IR、XRD、TG、DTA和荧光测试方法进行表征与分析表明:Znq2(H2O)2和(Znq2)4的玻璃化温度(Tg)分别为104.2℃和204.9℃;在161℃下Znq2(H2O)2脱去水分子成为Znq2,在361℃高温下四聚体(Znq2)4裂解为单体Znq2;Znq2(H2O)2和(Znq2)4具有很好的发光性能,在光致发光谱中λmax分别是505,550nm。  相似文献   
19.
0.351μm激光辐照Au盘靶吸收、散射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星光Ⅱ”激光装置上,利用80只分立式探测器研究了约0.8ns,0.351μm激光辐照Au盘靶的吸收、散射.结果表明,强度约为5×1014W/cm2的激光以10°角入射,吸收可达90%以上;但是,以45°角入射,吸收仅为75%左右,散射高达25%.散射主要来自未被等离子体充分吸收的激光在弯曲临界面上的反射,同时伴随少量受激布里渊散射.吸收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符合较好.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Great interests have been accumulate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of nitric oxide (NO) since the remarkable discoveries of its key roles in a wide range of human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tic details of NO migration from its donor to its acceptor,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Y-NO bind energy that registers the thermodynamic driving force for NO release and capture. In this paper the heterolytic and homolytic N-NO bond dissociation energies [ i. e., △Hhet(N-NO) and △Hhomo(N-NO)] for ten N-nitroso-p-substituted-benzensulfonyl methylamines in acetonitrile are offered,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titration calorimetry and thermodynamic cycles, respectively (Scheme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