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5篇
  免费   515篇
  国内免费   756篇
化学   1398篇
晶体学   81篇
力学   202篇
综合类   123篇
数学   409篇
物理学   11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同时测定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新方法.考察了毛细管电泳流动相和检测池中磷酸盐缓冲液pH和浓度、进样时间和电压、分离电压和检测电位等对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分离以及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的影响.基于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电化学行为与发光机理.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标准曲线分别在6.6 ~265.6 μmol/L和0.7 ~219.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检出限(S/N=3)分别为1.9 μmol/L和0.2 μmol/L.对23 μmol/L丁卡因和15 μmol/L普鲁卡因的标准溶液连续测定5次,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13%、0.16%,电化学法发光强度的RSD分别为3.7%和4.9%.该方法已成功用于血浆中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同时检测,平均回收率均为94%,相对标准偏差低于4%.  相似文献   
142.
通过静态吸附平衡和动态柱吸附试验,研究了自制大孔交联聚(对乙烯基苄基脲)树脂(简称PMVBU树脂)对银杏叶黄酮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H=5.00时,该树脂对银杏叶黄酮有较好的吸附性能;PMVBU树脂对黄酮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相关系数R^2〉0.99.308K时,PMVBU干树脂对黄酮的静态饱和吸附量达293.3mg/g.298K时,干树脂的动态吸附穿透容量为180mg/g.用75%的乙醇溶液对吸附在PMVBU树脂上的黄酮可进行有效洗脱.银杏叶提取液经过该树脂吸附柱吸附纯化后,黄酮纯度提高了18.6%,且树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43.
刘长辉  文瑞明  雷雪松  张哲 《应用化学》2010,27(10):1238-1240
以α-紫罗兰酮为原料,经间氯过氧苯甲酸环氧化、甲醇钠开环、超声波辐射Pd/C催化甲酸铵选择性碳碳双键加H、硼氢化钠还原、脱水环化及乙酰丙酮亚钴催化烯丙位氧气氧化等6步反应,以总收率52.6%合成了食用香料2,6,10,10-四甲基-1-氧杂-螺[4.5]-6-癸烯-8-酮(茶螺烷酮)。 用IR、1H NMR、MS谱及元素分析等测试技术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和组成。  相似文献   
144.
朱晓玲  叶飞  杨洁  肖潇  文红  刘睿 《色谱》2010,28(10):945-949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同时测定蜂蜜中5种有机酸(L-苹果酸、马来酸、琥珀酸、柠檬酸、D-苹果酸)含量的方法。蜂蜜经制样后过Bond Elutes SAX固相萃取(SPE)小柱净化,用C18-MS-II反相色谱柱(250 mm×4.6 mm, 5 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2%偏磷酸溶液,流速为0.7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在此条件下5种有机酸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其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7;方法的回收率为86.0%~103.9%,相对标准偏差为5.7%~9.8%(n=6),检出限为0.06~9.4 mg/kg。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蜂蜜样品中有机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5.
本文以配体N,N′-二(3-氨丙基)-4-甲氧基苄胺(amba)与4,4′-联吡啶,铜盐反应合成了两种多胺Cu(Ⅱ)配合物[Cu(amba)Cl2](1)和[Cu(4,4′-bipy)(amba)(ClO4)]ClO4(2),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分子荧光,电化学以及粘度试验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方式。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1.3×104 mol-1.L和1.7×104 mol-1.L,荧光光谱得到配合物1和2的荧光淬灭常数分别为1.04×103mol-1.L和1.81×103 mol-1.L,表明了配合物1和2与CT-DNA结合方式均为静电模式。凝胶电泳实验的结果表明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切割均为水解切割。  相似文献   
146.
对一株双齿相手蟹肠道共生真菌Sporothrix sp.(ZJSEF -7),测定了12种金属离子对该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Fe3+、K+、Mn2+、Mg2+、Ca2+和Sb3+可明显促进菌体的生长;Cu2+、Sn2+和pb2+对菌体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Fe2+对菌体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Al3+和Zn2+完全抑制菌体生长.相手蟹共生菌对部分重金属显示了一定的抗性和强的化学防御功能,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将有助于了解相手蟹共生菌的生物学本质及其生态学作用,对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7.
采用共浸渍、不同分步浸渍的方法制备了8 wt% Ag/CeO2-SiO2催化剂,运用XRD、UV-Vis、BET等多种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考察了其对CO氧化的活性,并初步探讨了助剂CeO2对催化剂结构及活性物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1 wt% CeO2的8 wt% Ag/SiO2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低温CO催化活性,随后氢气预处理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反应活性。XRD和UV-Vis谱图表明少量的CeO2(1 wt%)有利于金属银物种的形成,并且能够提高Ag粒子的稳定性,高温处理不易聚集。高CeO2负载量下的催化剂中银物种主要以银簇( )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4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钾霞石,用于催化豆油和甲醇酯化反应,在煅烧温度1 200℃,得到单一的钾霞石物相.钾霞石表面多孔,孔径分布为0.2到1.0 μm,有利于反应物分子的内扩散和接触活性位;同时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催化剂Li含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反应温度120 ℃,醇油摩尔比12:1,反应时间2 min,催化...  相似文献   
149.
报道了一种HBF4水溶液中的全铅液流电池,正、负电极电解液均采用Pb(BF42的HBF4水溶液.在酸性的四氟硼酸铅电解液中考察了石墨电极和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的循环伏安性能,石墨电极较适于用作全铅液流电池的正、负电极.采用石墨电极作为电池的正、负电极并在四氟硼酸铅酸性电解液中进行充放电实验,其中Pb(BF42浓度分别为0.5、1.0和1.5 mol·L-1,且保持游离的HBF4浓度为1.0 mol·L-1.该电池为单液流电池,不需要隔膜分隔正、负极的电解液,电流密度为10、20和40 mA.cm-2,当限定充电容量为7.0 mAh.cm-2,放电电压截止到1.0 V时,平均库仑效率大于87%,平均能量效率大于68%;当电解液采用1.0或1.5 mol·L-1 Pb(BF42+1.0 mol·L-1HBF4水溶液时,在10及20 mA.cm-2电流下的能量效率最高可超过74%.  相似文献   
150.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Mo6O19]2-修饰的单壁碳纳米管的非线性光学(NLO)性质. 结果表明, [Mo6O19]2-修饰的单壁碳纳米管作为特殊的有机-无机杂化体系, 具有显著的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 通过调整[Mo6O19]2-与纳米管之间的角度, 体系的稳定性显示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 且二阶NLO响应发生了变化. 对静场二阶极化率(βvec)有主要贡献的电子跃迁特征表明, [Mo6O19]2-与碳纳米管之间角度的改变影响了分子内的给受体特征. 当角度达到30°时, 化合物显示出最大的βvec值, 此时杂多阴离子簇为电子受体, 而碳纳米管为电子给体. 此外, 在碳纳米管的端位连接电子给体(如氨基)可有效地增大βvec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